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此生應無憾> 第222章 總得試一試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22章 總得試一試 (1 / 3)

對於出國留學然後學成歸國的人,尤其是年代越早的,陸道升是三重的佩服。

第一重,佩服其才智天賦和勤奮努力。

早年間出國是不容易的,門檻極高,家境殷實還能稍微好一點,能出國無一不是成績出類拔萃才能做到的。

學霸、學神這是這類人的常用綽號,用人中龍鳳形容都不為過。

和這些天賦異稟的人才比起來,就陸道升這種靠腦袋不笨加比較讀書用功的真不夠看。

對這些人的能力陸道升是佩服的。

第二重,佩服能回國報效國家,為中國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不得不承認,國外確實有很多先進的知識技術,這些回國人員極大帶動了中國的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

就單舉一個錢學森的例子,沒有錢老,何來兩彈一星,何來共和國尊嚴和和平發展的契機?

當然,哪怕名聲不顯,在國家貧弱落後之時,留學歸國人員對中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進步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這是無可否認的。

第三重,就是佩服能放棄海外的優渥生活,甘願降低生活水平。

鄧稼先、華羅庚、李四光、周培源、錢三強等等等等,哪個不是當年留學時的精英翹楚,被外國的導師朋友反覆勸說挽留,但都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優渥生活,回到了當時積貧積弱的祖國。

舉個例子,1946年,美國伊利諾大學就聘請華羅庚,年薪1萬美金(注意是1946年的),住小洋樓,配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

但1950年,那個百廢待興的年頭,華羅庚就毅然回到了中國,開始為國家的科研事業做貢獻。

看那時候的老照片,教學樓、禮堂都是老磚房,國內外條件根本沒法比。

但在二十世紀初期及更早,選擇留學然後回國的人其實是少數,大多數就走了不回國了。

這屬於個人選擇,陸道升也不覺得有啥可置喙的,雖然多少會有點惋惜的心情。

根據《教育經費執行情況公告》的資料顯示,2017年普通高校生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是20298元。

國家政府要給一個大學生兩萬元的補助,以讓大學生在食堂能吃到遠比外面廉價的飯食,讓大學生能住上遠比外面廉價的宿舍,讓大學生需要幾千元的學費就能享受各類課程以及圖書館、體育館、自習室等公共設施。

不僅有這種普惠的大學生補助措施,還有各種針對不同情況的專項補助。

而國家為了擠出這些錢來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