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陳天橋在楊瀾訪談節目中的話講,做網遊實際上就類似拍部電影一樣,需要有編劇提供背景、有導演、有美工、有技術、有策劃(做好虛擬世界的平衡)、有發行等等,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
技術水平國內可以很快追趕,但是在藝術表現和創意方面的追趕速度上真沒那麼快。
網路遊戲的一個特點在於需要保持比較頻繁的更新節奏,不斷豐富遊戲內容來保持玩家興趣。
前世在爆發版權紛爭之前,韓國遊戲公司保持了對《傳奇》的正常更新節奏,這也是讓《傳奇》能長期獨佔鰲頭持續在國內網遊市場攻城略地的一個重要保障。
如果直接買斷,透過國內團隊來消化,想達到前世一樣的更新水平,在技術和創意方面都存在很大風險。
陸道升壓根不記得每次《傳奇》版本迭代都加入了什麼,重生了對這個也是兩眼一抹黑。
所以,哪怕心裡膈應,為了把蛋糕做大讓自己人多吃兩口,不得不得捏著鼻子讓韓國人分一杯羹,能做的就是全力爭取讓棒子們少吃一口蛋糕。
錢不到位的另一個影響就是第一次簽約的合約時間太短,只有2年。這遠遠不能覆蓋一款霸主級現象網遊的黃金時期。
即讓《傳奇》背後的兩家韓國公司看到了反水能帶來的巨大利益,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背刺翻臉。
(當然看前世兩家棒子公司那些騷操作表現出來的品性,恐怕也並不需要“巨大”利益,估計稍有油水就夠它們橫跳了。)
也讓盛大沒得到足夠的吸收營養的時間成長到足夠壯大,應對韓國公司翻臉的準備也比較倉促,導致一度非常被動。
陳天橋就曾在採訪中回顧說,應付關於《傳奇》的官司牽扯了他50%的精力。
不僅僅是對精力上損耗頗大,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盛大不惜“流血”也要赴美上市,以獲取足夠資金來處理《傳奇》相關的官司紛爭。
在盛大上市前6個月,有5家中國公司在美國市場上發行股票,並在上市後股價較其發行價平均下跌了4.3%,而同期的其他上市股票股價較發行價平均漲幅達13%,反差明顯。
也就是說,當時美股市場對中概股並不友好,對盛大來說是一個很糟糕的上市時機。
但是陳天橋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上市,每股的招股價也從原來的13至15美元下調為美股11美元,發行總股數也下調了20%,總體融資規模下降了有40%。
這都不好算“流血”上市了,簡直是“割肉”硬來。
如此“頭鐵”的上市,雖然讓盛大的融資遠不及預期,但還是及時為盛大補充了大筆資金,使得陳天橋能有錢針對《傳奇》背後的兩家韓國遊戲公司展開股權收購攻勢。
花費9170萬美金(7億人民幣),以高於亞拓士(兩家韓國公司中的一家)股價兩倍的價格,直接從其7名創始人手中收購了亞拓士合計29%的股份,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
而亞拓士持有娛美德(另一家韓國公司)40%的股份,盛大同時實現了對娛美德的間接控股。
形勢對娛美德急轉直下,不得不低頭妥協。盛大一舉逆轉了不利局面,重新獲得了強勢談判地位。
即使其後制定的和解合同存在漏洞在之後的時間裡又被韓國公司鑽了空子,陳天橋這套操作也絕對稱得上是不計一城一地得失的大格局操作。
只不過困境中逆風翻盤還是不如一開始就把對手摁在地上來得好。
前世陳天橋沒這個條件,這一世陸道升一定會盡全力幫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