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恨鰣魚多刺。
鰣魚和刀魚、河豚,並列為“長江三鮮”。
據《直省志書.丹徒縣》記載:“鰣本海魚,季春出揚子江中,遊至漢陽,生子化魚,而復還海。”
春天,大批成群的鰣魚會從長江口進入淡水區,沿著長江的主幹道西行,同時分佈於江淮地區的支流也能引誘來不少鰣魚。
鰣魚極鮮美。據說會吃的人,連鱗片都捨不得颳去,吃時,先吃鱗,取一兩片放在嘴裡慢慢吮吸回味,然後才是吃肉,魚肉肥而不膩,放在嘴裡慢慢嚼,口味綿長,最後是吃骨。連骨頭都是鮮美的。
但由於大量捕撈和工業汙染,長江中的鰣魚已經基本絕跡。
在安徽境內長江流域的鰣魚主產區,某張姓漁民在1994年意外捕撈到了一條兩斤的小鰣魚,這已然是最後的記錄了。
……
二恨海棠無香。
海棠花是一種極美的花,中國特有的花種。
蘇軾曾有詩云:一樹梨花壓海棠。老人是梨花,少女是海棠。
京劇《游龍戲鳳》裡有這樣的唱詞:“好人家,歹人家,不該斜插這海棠花。扭扭捏捏十分俊雅,風流就在這朵海棠花”。
可見海棠總是風流蘊藉的。
如此美豔風流的花,卻沒有香味,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
三恨紅樓夢未完。
張愛玲曾說:“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一個個人物都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起來,我只抱怨‘怎麼後來不好看了?’”
————
後來她才知道,八十回後是續寫,並非曹氏原作,也難怪頓覺“天地失色,日月無光”了。
沒能看到《紅樓夢》後四十回,是張愛玲一生的遺憾。
以至於她晚年到了米國,還要專門抽出精力,以十年時間研究《紅樓夢》,考據出了一本《紅樓夢魘》。書中共收入其七篇研究文章,包括《〈紅樓夢〉未完》,《〈紅樓夢〉插曲之一》,《初詳〈紅樓夢〉》,《二詳〈紅樓夢〉》,《三詳〈紅樓夢〉》,《四詳〈紅樓夢〉》,《五詳〈紅樓夢〉》。
由此可見張愛玲對《紅樓夢》未完的遺憾有多深。
……
為什麼《紅樓夢》缺了後四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