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環球挖寶> 第四十九章 金聖嘆手稿:武松西門慶批註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九章 金聖嘆手稿:武松西門慶批註 (3 / 3)

這裡面很有說法。前四部,所謂經史子集,名家作品,歷來都為正統文人追捧。

後兩部卻是通俗小說、雜劇,雖然水平極高,但在傳統士林裡終究難等大雅之堂。

金聖嘆敢將後兩部與前四部作品並列,認為都是“才子”書,這種稍顯離經叛道的舉動,在當時引發了很高的討論度。最終給他帶來了聲望,也提高了當時士林對通俗文學作品的認知和評價。

“六才子書”的說法,可能也啟發了後來的“六大奇書”的評定,即《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

建國後刪去《金》《儒》,便是所謂“四大名著”。

撇去才華不論,金聖嘆這個人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留下了很多典故。

金聖嘆不是自然死亡的。而是因為“哭廟案”,被判處了殺頭死刑。

金聖嘆感慨“世間唯殺頭最苦”,但也沒辦法,只好赴死。

臨死前,他給家人留了一句秘訣。

也就是那句史上極為有名的掌故:

“花生與豆乾同嚼,大有火腿之滋味。”

這句話流傳有很多版本。首先花生和豆乾兩樣東西,豆乾有時作豆腐,但應該不對,豆腐軟軟的怎麼嚼。應是北人不知豆乾為何物,生造出來從而流傳的。

火腿有時作核桃。倒也不難理解。但總覺得核桃沒有火腿好吃。火腿畢竟有肉味。

而且,蘇州地近金華,金聖嘆吃的應是金華火腿,聞名遐邇。是中國本土豬種兩頭烏製作的。

回到句子本身。

很多人不理解金聖嘆說這句是啥意思。只覺得妙。

或者要從中體會到金聖嘆死前黑色幽默的精神。

其實不是。古代很多讀書人並不富裕,吃不起肉的。

每日點燈通宵,寒窗苦讀,總得備點零食。

花生等小零食是很常見的。

但天天吃這些沒肉味的也很膩。不像有錢人家可以頓頓大魚大肉。

突然有一天,苦逼的窮書生金聖嘆意外發現,花生和豆乾這兩樣平民食物一起嚼吧嚼吧,竟然能嚼出火腿之肉味來。

用低成本達成了好的效果。

從此,他寒窗苦讀時又多了一份樂趣,效率倍增。

所以,他死前將這一“秘訣”告訴兒子。倘使他死了家族沒落了,後世子弟至少可以用這一家傳秘技,使得枯燥的讀書生涯多一抹亮色。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