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例如你的東西習慣這麼擺的,旁人給你擺得不對就不高興,也是你的戒律。
所以你看不慣別人,是因為別人犯了你的戒律。
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
大戒律是團體的行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殺盜淫,這不只是一個人認為是罪過,而是一切眾生都害怕這個行為,是根本戒。其他的生活戒律是為了團體的安全。
不懂生活的藝術,都覺得自己是特殊的,常來找我有特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錢了,不懂事。對老師也好,對團體的主管也好,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規矩,給人家做榜樣,聰明的領導人一看,心裡有數,知道這個人可以。
假使有人在團體裡,不要人家告訴他戒條,自己處處嚴謹,保持道德規範,沒有不成功的。所以禮儀的戒律是這樣。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以外,什麼是戒律?經典就是戒律。
你們沒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據是:所有經典就是戒律,每一條都是戒律。
你以為受了二百多條的戒是戒律?那個行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條戒,大部分的行為與印度當時的環境有關,我們不會犯的。
有許多根本沒有辦法,我們早就犯了,連祖師爺都犯了。
環境不同,時代不同,那些戒早應該改了。
所以到了中國來,百丈禪師就把它改了,叫作叢林規矩。
但是叢林規矩到了現在,又應該改了。
要改的地方很多,時代不同了,要改的地方也就多了。例如,過去叢林和尚半個月排隊洗一次澡,現在行嗎?這些都是生活行為,很多需要變動,這個不是真理。真的戒是什麼?此心是真戒,念念,念念隨護行為。
進一步說,真正的戒是“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尤其在團體生活中,幾個人能夠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給人家好看,認為這樣才夠英雄,其實處處在造孽。
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嗎?性情柔都很困難,和就更難。
我常觀察一些人,一有什麼達不到他的所望,那個眼神都橫起來變成毒蛇了。
告訴你們,眼跟心是連在一起的,就是起了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賴耶識就有了嗔毒的種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學佛不是光碟腿盤得好,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
而且不只是,還要樂於,做到了就是樂堅持戒的成果了。
“樂勤集善根”,這個和上面都是連著的。堅持戒做到了,修養由外再打進來,由忍辱達到內心的柔、和,沒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氣,個個喜歡。
學佛的人有一句話,未曾學佛先結人緣,就是學佛第一步要廣做佈施,先結人緣,然後結一切眾生緣。
但是許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討厭,人家看他也討厭。為什麼不得人緣?
因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夠,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輪迴中慢慢打滾吧!功德不會圓滿。
心效能夠修養到柔,柔而到達祥和,那就人見人愛,是人人都喜歡的菩薩境界,功德圓滿。
要樂於在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
我們曉得,一切眾生平常日用之間,動壞念頭比好念頭多得多。
前面講過儒家等於是佛教的律宗,都講戒律的。
年輕的時候一定要讀《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這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