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落難情緣> 9025章 無一不是相(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9025章 無一不是相(1) (2 / 3)

世上明白人難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別人卻都清楚得很。最可憐的是人苦不自知,總覺得自己了不起。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你真什麼都不會的話,差不多也是菩提了,世人都太會了。會是會攏,諸入是六入,諸入都不會攏,像是眼睛看外界,見而不見就是不會,耳朵聽聲音,聽而不聽是不會,那就是出離了。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合”與“會”不同,不合是不黏著。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人就氣,那你是又會又合了。你看到人如夢如幻,不配合攏來,就是有出離感,解脫了。於一切法不黏著就是菩提,離一切煩惱習氣的緣故。

你對境無心,就是不會也不會,但怎麼樣可以修持到對境無心呢?

煩惱不單是痛苦,你看見一件事快活,這快活就是煩惱,你覺得舒服也是種煩惱。

擾亂你的叫做煩,使你困惑的叫做惱。

世間一切事都是煩惱,沒有一件事是不擾亂、不困惑的,眾生習氣又偏偏喜歡找煩惱。

我們有人不找煩惱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書讀經,很好吧?還是自找煩惱!同我一樣,看什麼書讀什麼經?不是本來清淨嗎?你說這一切我都不要,只學佛,還是煩惱!

你沒有成佛之前都煩惱死了,所以離一切煩惱習氣,徹底離開了,就畢竟菩提。菩提是沒有一個地方的,不像外道說道在肚臍,這個竅那個竅。菩提道無所不在,沒有形相。

假名是菩提,中國話說得道也是假名,名字是空的,不要被它困惑住。

現在聽《維摩詰經》,我們自己就是聽眾,自己也在欣賞這部經書,再過一段講完了。一切是如夢如幻,都在變化中,沒有一個實在的。你懂了就悟道了。

我們學道常常求個清淨,你以為打坐就清淨了嗎?其實你亂得不得了,又想數息,又想結手印,又想念阿彌陀佛,你看多亂啊!真正靜了就什麼都沒有,本來空,也黏不住了。不散亂就是菩提,永遠在清淨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善於寂滅,寂滅比淨還要進一步,本來寂滅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嘛!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取就是執著,我們做人一輩子沒有哪一點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屬於我。乃至朋友不和你講話你就痛苦,因為去不得了。你的東西不見了就痛苦,因為取不得了。取是十二因緣的一種,取是最麻煩的。

蘇東坡自以為悟道了,一切無取,《赤壁賦》裡他還是要取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自以為什麼都不要,你看已經取了,已經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

十二因緣都是在攀緣,人生都在攀緣,離開攀緣就無所取,就是菩提。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異”就是變化,我們心理都有個變異,認為佛堂才有佛,鬧區就沒有,山林才有道,廁所就無道。

這都是心念在變異,心念一清淨就無往不至。所以不變異就是菩提大道,一切法平等故。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一切法沒有可比喻的,比量境界都不是,只要當下即是就是現量。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最後,總而言之,道微妙到不可思議,當下即是。

你只有證到菩提,才可以徹底瞭解,一通百通,否則你用世間的心量是永遠無法求知的。

你們看這一大段,難怪維摩居士叫作辯才無礙,抓住一個題目嘩啦嘩啦說下來,這還沒說完呢!他算客氣了,要是佛來說的話,還要說下去。

佛在《華嚴經》上說個不停,說得你暈頭轉向,維摩居士還只提了一點。

維摩居士雖然講了那麼多,我們可以用兩句話歸納:“無往,無處”,菩提大道當下即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這個菩提你到哪裡去找啊?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忍詣彼問疾。”彌勒菩薩報告到這裡,告訴佛說,維摩居士說了這一番話的時候,當場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所以我沒資格代表你去探病。

彌勒菩薩這一段,為什麼講菩提講了這麼多?

因為彌勒菩薩他們本來是同學,佛因為比彌勒菩薩精進,所以先成了佛。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