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落難情緣> 9025章 無一不是相(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9025章 無一不是相(1) (3 / 3)

佛給彌勒菩薩授記,來生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佛。

彌勒菩薩難道沒有悟嗎?當然他悟了。

但是他最後一點尾巴脫不掉,在哪裡?

就是沒證得菩提,當下成佛。

什麼是菩提?現在告訴大家,哪裡不是菩提?

一切都是菩提,世間法沒有哪一點不是菩提,只要當下能夠悟了就是。

所以《維摩詰經》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以為道理懂了就對了,我再告訴你們一次,只懂道理是沒有用的。下一個是迦旃延,他也推辭了。迦旃延也是佛弟子當中學習小乘佛法的講師級的人物。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無常、苦、空、無我是根本的佛法,尤其是小乘佛法的基礎所在。無常,簡單的講就是不會永恆的,會變去的。苦是說沒有真正快樂,人世把輕微的痛苦當作快樂,因為受苦慣了,偶爾給你減輕一些苦的壓力,就高興了。

迦旃延回憶有一次,佛給比丘們講了小乘法的基礎,其後他就替比丘們演繹自己的心得。不料維摩居士到來,指責迦旃延是在用凡夫的生滅心,給比丘們說法。思想、理論、學問都是生滅心,一個念頭接著一個,思想生了隨即又滅了。

《禮記》中的《學記》也提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文章典故知識儘管淵博,沒有真正自己悟道的見解,還不夠格做人師。

這裡維摩居士說,迦旃延還沒有悟到實相般若,也就是最高智慧。

實相就是無相,所以般若無知,如果還有一個智慧境界存在,就不算。比方真正最高學問的人,常覺得自己沒有學問。乃至到了文字一字不識之境,沒有了文字相,如上文維摩居士對須菩提說;“智者不著文字……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對目犍連說;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釋迦牟尼佛三十一歲悟道之後,先說的法是小乘的無常、苦、空、不淨、無我、寂滅,度人無數,證得阿羅漢果,這些都記錄在中文翻譯的《四阿含經》中,有憑有據。為什麼佛到了八十一歲臨終前所講的《涅槃經》,卻提出常、樂、我、淨?

佛學講無常,萬物不會永恆存在,是對現象而言。中國《易經》講變化,萬物萬事無時無地不在變化,講的是原則;所以通其變者是聖人,凡夫為其所變。用我們上課作比方,所講的每一句話,一生一滅都過去了,的確是無常。是真無常嗎?

我們能知之性卻常在,不隨時間過去蒼老死亡。昨天的事是過去了,但是我今天知道昨天的事過去了的這個,是不變的。所以維摩居士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生滅只是現象,你不要拿著雞毛當令箭。

你看了一本書或懂了什麼道理,這不是感覺狀態。但感覺狀態的舒服、高興、快樂都是由心理引起的感受,是唯心所造,唯識所生,這個一剎那的作用其體性是空的,也是生滅作用。

大家若被我罵是神經病,一定生氣。其實這一句話講過就過去了,你生氣是自生氣。你打坐要求空就是個傻瓜,你空得了嗎?空是它來空你,你是空不了它的。你不求有也不求空才空,諸法究竟無所有嘛!

好久以前我為這個題目作了一次演講,就感嘆為什麼這許多人要為“我”、“無我”爭辯不已。

什麼是無我?是佛的方便佛法,做人做事必須處處要有我,例如寫文章無我是寫不好的。有我中間就是無我,是證入形而上時,放棄了我見,才達到無我。

其實無我才是個大我,這個我與無我是不二的,就是一。

這個不二就是佛教文學的妙用。《金剛經》講無我多加一個相字,無我相,要你不著相,不要被現象所騙。

你把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意思參通了,不二法門就懂了。

什麼是涅盤?不生也不死,不來也不去,不空也不有,本來清淨,所以自性本來就是涅盤。

一切法本來都是無生,但不說絕對,一說絕對就落入相對了,這個絕對是沒有的。這是佛法的邏輯,法本不然,你不能說它是肯定還是否定。本來沒有生過,所以現在也沒有滅去,這樣叫做寂滅。

聽了維摩居士的說法,所有當場的比丘都得到解脫了。所以迦旃延也說沒資格代表佛去探病。

你看,佛所培養出來的弟子,一個個都吃了維摩居士的悶棍,實在對佛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個話頭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