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來了,一大堆,這才告訴你菩提是無所不在的。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這話沒有錯,我們身是相,心也是相,物質世界無一不是相。
我們的心不跟著外面現象走,當下就清淨,清淨就寂滅,寂滅就是菩提。
《楞嚴經》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個人肯狂心頓歇呢?你說,我狂心歇了,一心只想修佛。這修佛的心還是狂心,狂得還更厲害,一切心都是狂心。歇是人休息,一切放下,歇就是菩提。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你說我打起坐來一片光,有時氣在背上轉,這都是你的意識在觀察。放下就是,不觀是菩提,菩提大道沒有一切緣慮之心。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蘊的那個行。
像你們打坐都在憶念,在想昨天那個境界怎麼了?我現在是不是到了老師說的初禪邊上了?都在憶念佛經的道理,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
何以我們清淨不了?因為行蘊空不了,你想空它空不了。所以叫你們要研究唯識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個動、勢、時間,你想空它也空不了,這些屬於行蘊。譬如你打坐時再清淨,你的血脈還在流通,心臟並沒有停下來,那是肉體上行蘊的作用。
五蘊皆空談何容易啊!所以說“不行”,行蘊清淨了,才是菩提。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小乘法門告訴我們斷惑證真,就是斷見惑思惑,思想觀念上有任何一點懷疑都要把它斷了,貪嗔痴慢疑都要斷。
斷惑證到真如,得道了。你看,《金剛經》的另一個名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就是能斷,且斷了。
你說你出家很多年了,一切都切斷了,談何容易啊!念念之間念念斷,斷就是放下,就是菩提。“舍諸見”就是一切主觀成見都沒有了。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為什麼講離,離什麼?真正學佛的人先要發出離心。
出離什麼地方?出離三界,是跳出塵網之心,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發起,還自稱在學佛,那就是自欺欺人。
真正發起出離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譬如有人出家了,對燈紅酒綠沒有任何留戀了,但是還喜歡山水風景,雖然風景清淨,這仍然是著迷,一念有情已經被捆縛住了。
愛清淨同愛燈紅酒綠一樣是愛,一有愛念就被黏住了。你說我什麼都不要了,就想住房子。
你還有廟子的觀念就應該丟掉了,哪裡不是廟子啊?有些人抱怨沒有地方打坐,我告訴你,廁所裡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時間環境不好,只有一張辦公桌,寫東西在桌上,要打坐時把書搬開坐上去,吃飯也在這桌上,哪裡不可以打坐?再連辦公桌都沒有了,你站著總可以吧?非坐著才能證菩提嗎?你不能發起出離心,對世間有分別,這樣是離塵嗎?那樣是沒有跳出,就不行。一念出離,哪個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障礙就是菩提,為什麼呢?你把一切的願、一切的欲求都擋開了,當下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隨時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進入清淨,能一切處不入就證得菩提了,因為於一切處不貪。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順道而行,自然而然進去了,一切處一切時皆是如來。剛才講,你哪裡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動,一切處皆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當下即是就是住,說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斷,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來空你。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至”是到,“實際”是本體,佛學叫實際。哪裡是本體?意念到了就是,本體還另外有個體嗎?就在你這裡,當下就是實際。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我們普通人都把佛法當出世法,與世間法是兩樣,其實是一樣。
不二就是一。你以為修道才會有道,不修就沒道,那是二。道既然不生不滅,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與不修都是你意識思想上的差別。所以你能離開意識的法則,就是不二法門,處處都是道。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虛空一樣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虛空,虛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一切法本來都是無為,本來無生無住也無滅,你不要去找一個“生住滅”的觀念。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我現在講話,你聽了知道了,懂了,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所謂知了,一知道就了,了了眾生的心行。我們心裡的行為,是非善惡都自己知或不知。
老子也講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知人,瞭解別人,算是有點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夠自知才算真是個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