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訂單減少,404每年的生產訂單比配套企業從上級拿到的生產任務多了不少,即使不願意,也不得不執行,只要不符合圖紙要求的產品,全部報廢,退回去,不僅不會結算加工費用,甚至會從加工費用中扣除材料成本。
這樣一來,只要跟404有著業務往來的軍工企業,都被迫按照七專技術協議要求來。
按理,沈飛的112廠,應該也早就推廣了。
“他們那邊對於七專技術協議執行的力度,在之前並不是很大,一直到他們在美國學習了什麼叫標準化,才開始重視起來,現在也不過剛開始推廣……”汪貴林擔憂地說到。
404為了後勤變得更加簡單,就要求同系列產品所有的同型別零配件必須保證互換性。
也就是說,圖紙要求的公差,絕對不允許有任何的超差。
超差就報廢。
“之前他們幫著生產了一批運10的零件,報廢率達到了60%,加工費都不夠扣除材料成本,他們那邊一直都在糾纏這事兒呢。”鄭宇成也是無奈。
他也想多分一部分給沈飛。
但是沈飛不按照規則來,這就很要命了。
出口的東西,要是不能保證零件互換性,到了出現問題需要更換零件,裝不上去,就得國內根據尺寸重新加工,這會對出口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132廠這邊呢?”謝凱想起殲7就因為生產質量問題,一直到八十年代才得到有效的解決。
超7A到目前為止,一架都沒有交付,別到交付後才出現問題。
“這邊很早就在開始執行七專協議了,加上我們基地為了安排閒置人員,培訓了數百名有經驗的人員作為質量監督者,控制還是比較嚴格的。”汪貴林介紹著。
對於汪貴林他們來說,更傾向於跟132廠合作。
132廠雖然原本是沈飛112廠的備份單位,但是這幾年做的工作不少。
加上雙方在設計上的合作,樣機生產的合作,404管理層更傾向於跟132廠合作。
“沈飛那邊,如果可以滿足我們的質量要求,還是得多給一些。112廠跟132廠,是我們國內技術條件最好的航空設計製造單位,我們沒法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但是得讓這兩家可以滿足我們的配套。”謝凱想了想,覺得還是不能只把經費全部給132廠一家。
雖然殲10跟殲20這兩款國內完全自主研發的未來主力戰機都是132廠搞出來的,但是沈飛在中國國防事業上,是絕對不可或缺的重要單位。
沒有沈飛,蘇27跟蘇30的國產化無法完成。
沒有沈飛,殲11、殲15、殲16這些雙發重型戰機都將不會出現在中國的國防序列。
至於殲31那種不倫不類的隱形戰機,謝凱是真的不待見。
如果沒有殲20,那種或許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謝凱不爽沈飛,也就因為殲31這種戰機的出現。
現在不能因為個人喜好而厚此薄彼,先富的要帶動後富的,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為國防事業添磚加瓦不是?
超7B最終能發展到什麼程度,謝凱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