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壓機的工作,國內最大的只有3萬噸,生產的數量也不多,僅僅只有西南鋁業一臺。
這是沈鴻親自主持設計建造的,對於生產過程遇到的問題,他比誰都更清楚。
五六十年代的技術,用於現在,不算落後,但是卻對大壓機的使用壽命有著莫大的影響。
一臺大壓機設計使用壽命都是超過百年,如果結構出現問題,不僅沒法工作,反而會造成一些嚴重後果。
“我們這裡面有美國的技術?”謝凱皺眉問道。
“沒有,不過我們的人曾經參觀過他們的工廠,你應該清楚,裝置結構能夠很輕易就看出來……大壓機的原理,誰都知道,可是如何實現,提高數萬噸的工作壓力,這就對設計經驗以及建造基礎提出了苛刻而又嚴厲的要求!”沈鴻說道。
國外很多的重點裝置,基本上連看都不讓中國人看的。
“在美國鋁業公司裡面,我們發現,他們的4.5萬噸大壓機重型鑄造橫樑巨大彈性變形跟結構偏轉,對於鍛造精度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同時使用壽命非常短,上下橫樑每使用5萬次就得報廢,立柱跟液壓缸更是隻能使用2萬次就報廢……蘇聯的7.5萬噸大壓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採用非預應力結構,以螺栓固定多層超厚鋼板形成整體框架,如此一來就能解決重型鑄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氣泡,金相組織粗大等缺陷……”
沈鴻一連串的專業技術術語,讓鄭宇成更是發矇。
就連謝凱,對於這些,也僅僅只是勉強能夠理解。
“我們採用蘇聯的這種設計技術嗎?沒有參考,是否可以成功複製出來?”謝凱最擔心的是這個。
蘇聯的7.5萬噸大壓機,絕對不可能給其他國家的人看到。
中國的專業技術人員更是沒有希望看到的。
“不,我們都是採用自己的特殊設計。放棄蘇聯的非預應力結構設計,這技術我們不清楚。華清大學這些年一直在研究鋼絲纏繞預應力嵌合結構……”沈鴻對著謝凱說道。
謝凱能聽懂他的專業介紹,這讓他很是欣慰。
他在介紹的時候,也是盯著謝凱的表情的,這並不像是不懂裝懂。
“這種技術研究出來了?”謝凱變得有些驚喜起來。
國產八萬噸大壓機,最核心的技術就是這種。
不是說九十年代才研究出來?
如果這種技術搞出來了,他們的大壓機無論是鍛造精度,還是生產效率,都會遠比同型別的高很多。
那是屬於真正的新技術。
“目前只有理論研究,模型試驗雖然也取得了成功,只有生產出產品,才能最終驗證技術的可靠性。”沈鴻看著謝凱,嚴肅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