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流求衛隊的海軍大隊對伊爾汗國兩個港口的進攻,應該早一些算是流求島首先進攻韃靼強盜集團聯軍的證明。
但是,由於這個進攻並不在流求島作戰的計劃中,後來很久之後才把他們海軍的戰鬥列入了正式作戰的範疇裡,才得到了流求衛隊的首戰是海軍先發起的肯定。
事先,張國安島主他們千想萬想也沒有想到遠在萬里的伊爾汗國竟然還會出此招術,竟然想切斷自己的黃金商路後,順勢再來圍攻流求島……韃靼強盜集團原來也是有大局觀的,竟然也會海陸聯合作戰的方式。
那時伊爾汗國還沒有在流求衛隊的作戰考慮中,純屬一次巧合。
1265年伊爾汗國的大汗旭烈兀卒,諸王、大臣奉他的兒子阿八哈嗣位。
阿八哈一開始由於未得大頭目忽必烈許可,只是權攝國政,他們遣使報喪後,大頭目忽必烈派使者持詔立他為汗。
阿八哈即汗位後,始定都於桃裡寺,並以蔑剌哈為陪都。
當大頭目忽必烈大舉攻宋時,他應要求送上工匠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馬因等人應命,因此那個回回炮技術傳入了韃靼軍隊中,當然,這次傳入技術的時間點上比流求島傳給大宋技術的行為晚了些,除了增加了當時對攻的慘烈外,基本沒有什麼作用。
那個時候伊利汗國的軍事制度,仍沿用韃靼人的萬戶、千戶、百戶、什戶制。
較為純種的韃靼人組成的軍隊是阿八哈汗統治伊利汗國的支柱,但長期以來,駐守在各州軍隊的補給得不到汗庭撥給的數額。
為能保障軍需供應,他們只能對軍隊實行了采邑制。
采邑制是從各地區登記冊和稅冊中的封地、港口、草原、耕地及荒地中,撥出一部分靠近軍隊適合軍隊耕種的部分或是一定的賦稅等,按照千人一伍分地發出去,軍隊對所得部分享有所有權。
伊利汗國規定:享受采邑的軍卒,平時參加勞動生產,戰時則出征打仗。
但是,他們都是出身於遊牧,根本不適合參加海戰,當水手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徵召當地的波斯人,特別是一些靠近地中海岸的少數民族。
波斯人有過參加大型海戰的歷史,而且當地的戰船也因此也受了很大的影響。
那就是發生在公元前四百多年的薩拉米斯海戰有意思的是,當時希臘海軍不過只有四百多艘戰船,而波斯方則有一千二百多艘,但是結果竟然是讓希臘海軍大獲全勝!
這裡簡單提一下,因為這次海戰對這個時空的戰船建造和海戰方法影響很大。
希臘的作戰艦當時只是長而低矮的三層槳座的槳帆戰船,船重不過五十噸左右……在甲板上載有大約40名陸戰士兵。
但是這些戰船的最主要的武器是船艏水線下用青銅包裹的撞角。
戰時,每艘戰船上有150名槳手,分坐在三層甲板上划動長槳推動戰船前進,其速度可以超過7節。
這個速度給予戰船的撞角以巨大的衝撞力,可以輕鬆將對方的長槳齊刷刷地撞斷!
而與此同時,波斯人的長槳橫帆戰艦一般船重為二百噸左右,這個重量在那個時空看來十分巨大,非常有氣勢,但是它們不夠靈活,它們本來就是按照跳幫作戰的戰術設計的。
他們的陸戰隊員希望船與船儘快絞纏在一起,敵我透過接舷在甲板上進行混戰,使戰船的甲板成為一個浮動的戰場。
那個時候,在交戰中等雙方的戰船接近後,希臘艦隊打頭的艦船以飛快的速度衝在最前面,並用它們突出的青銅撞角猛烈撞擊行駛在最前面的那些敵艦。
在希臘人的衝擊下,波斯人的戰船不是被撞沉就是被撞斷了長槳後,被逼回到後續艦隊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