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很簡單,就是利用亞硝酸菌的發酵和分解作用。
王德發事先建造一個硝池,底層用磚和石灰砌成,防止滲透,當然四周也用磚和石灰砌起來,形成一個長十米,寬五米,深三十厘米的池子。
不能太深了,因為需要大量的氧氣參與活動。
池子的內部要用膨鬆的黏土和細沙混合鋪底,又適當的混入一些弱鹼性的草木灰,因為硝化細菌不能在酸性環境下存活
拌好後還要多多扎孔。
王德發在池子的上面架起了大竹棚,鋪了蘆葦,而且在竹棚的四邊搭了竹簾子。
這是為了保證這個棚子不能透光,任何角度射進的陽光都會要硝化茵的小命了,那東西怕紫化線。
這裡的溫度要保證在二十五度左右,這個王德發也有辦法,他有溫度計,溫度高了,他開啟背陽的簾子,夜間溫度低了,他多加簾子。
同時為了保證空氣流動,保證足夠的供氧量,便於硝化細菌繁殖,同時也抑制厭氧細菌的存活繁殖,他安排人手定時採用人力風箱往裡面鼓風。
由於一開始時只能先用人工鼓風……這個累活成了懲罰犯錯人的工作了。
這個硝田上,王德發用人工加水。
他把不同直徑的竹子打通,然後鑽孔,定時加水,採用滴溉的辦法供水,保證土壤溼潤。
至於要填加的原料,這裡的魚下貨和人畜糞尿等要多少有多少。
這個時候還可以定期在膨鬆的土質上撒入一些草木灰拌好,這樣最後刮硝土以後可以直接得到**。
一切弄好後,王德發開始等著刮硝土了,估計怎麼也得七至十天吧,到時候看看效果如何,然後開始大力興建,弄不好以後光賣給大宋就暴發了……
但是現在也不能閒著等啊,王德發讓工匠們去找現成的硝土。
大宋工匠們會這個活了。
硝土一般存在於廁所、豬、牛欄屋,庭院的老牆腳,崖邊,巖洞以及不易被雨水沖洗的地面。
現在由於他們的毀林開荒都燒到了山腳下了,便直接上山找巖洞或是山崖邊……硝土潮溼,不易曬乾,經太陽曝曬後略變紫紅色。
好的硝土放在灼紅的木炭上會爆出火花。
果然,他們在一個不起眼的山洞裡找到了黃乎乎的硝土。
這個時候,王德發欣賞起大宋版的制硝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