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什麼時候這麼牛逼,玩起了兩線作戰?
呂武等人暫時不知道的是,鄭國真的是牛逼大了,不止要玩兩線作戰,截止宋國派遣使節團到晉國求援時,鄭國又出動兩個“師”由子耳統率去攻打宋國的其它方向。
那麼一搞,鄭國就是在進行三線作戰,出動的總兵力達到四萬兩千五百。
鄭國那些兵力跟晉國動輒出動數萬十數萬,根本是沒得比的。
問題是,以目前為止一次效能出動四萬多兵力的國家真沒幾個,有些諸侯國的總人口有沒有四萬都是個未知數。
魏琦問道:“鄭攻衛,以何人‘將’軍?”
這一下,幾個人開始面面相覷,他們還真不知道攻打衛國的那一路鄭軍主將是誰。
然而,不能去怪他們。
衛國作為正使來到“新田”的蘧瑗講了一大堆的道德,不光鄭軍的入侵路線,連帶鄭軍主將是誰也沒說。
鑑於蘧瑗著實太能講道理,講的還是不符合當下大爭之世實際需要的道理,除了呂武樂意跟蘧瑗聊一聊“無為而治”之外,晉國這邊壓根就沒人願意搭理蘧瑗。
這……,著實是一件悲傷的事情。
蘧瑗有記錄出行諸事的習慣,他的很多記錄中重複出現晉國貴族冷漠的段子,認為晉國是一個沒有道德土壤的國家。
呂武知道蘧瑗的遭遇以後會是孔聖人的常態,走哪都能被表面客氣,暗地裡誰誰誰都嫌棄那一套道德學說。
畢竟是大爭之世,追求道德層面太奢侈,同時是嫌棄自己死得不夠快,國家亡得不夠迅速。也就大一統的格局經得起折騰,再玩一玩兩三百年換人坐皇帝寶座玩的更替遊戲。
對了,大一統是誰提出來著?
明明是秦國幾代明君的功勞,怎麼被移花接木到是儒教的功勞了呢???
事實上,晉國是一個軍果主義國家,什麼都會講一點,獨獨缺乏對世人友愛這一點。
正因為晉國講求實際的風格,才會從一個小破國家成長為中原霸主。這裡是不是就證明了一點,比如一個國家追求利益才是正確?
現在,呂武需要思考晉國應該做什麼,什麼又不應該去做。
楚國的內亂已經平息,又或者有平息的跡象了嗎?要不然楚國怎麼突然活躍了起來。
他們之前的商議只限在鄭國,沒有關乎到楚國有動靜的議題,肯定是要重新商議才能做出決定。
“以時間來看,虞顯沒抵達‘新田’之前,楚軍就已經進入宋國疆域了。”呂武腦子裡想著,很篤定這一點。
士魴說道:“君上走何處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