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使節團的正使竟然是曾經作為陰氏家臣的虞顯?這個就非常有意思了。
虞氏在宋國並不是一個多麼強的家族,看虞顯不得不出國找出路,能夠猜測虞氏在走下坡路,並且有點不努力就要失去未來的意思。
現在這麼個年頭,沒有一點底蘊當不了使節團的正使,要麼是諸侯國的大家族出身,不然就要在本國有很大的聲望,否則根本不夠資格擔任正使。
虞顯離開陰氏回到家族是幾年前了來著?好像有十一二年的時間了。
他帶來了鄭國出動兩個“軍”入侵宋國的訊息,請求晉國能夠出兵援救宋國。
同時,關於楚國一起出兵,叫囂要攻下“商丘”的資訊一樣被帶過來。
楚君熊審並沒有親征,主將是楚國的令尹子囊,號稱出兵三十萬。
請注意“號稱”這個詞,也就是實際兵力並沒有那麼多。
“北上楚軍之數多寡?”呂武認為這個很關鍵。
不是楚君熊審親征,怎麼可能會有三十萬楚軍北上。
諸夏的“號稱”很離譜,數千人就敢號稱數萬,數萬就敢號稱數十萬,有個一二十萬兵力都敢號稱百萬。
“回稟陰子,楚軍未亮旗號,未從得知兵力多寡。”虞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沒有張嘴亂說。
呂武沉默了一下下,說道:“你且先行安歇。若有訊息我會喚你。”
虞顯能咋地?求人要有個求人的樣子,再則出兵是國家興亡大事,不是靠逼就能成的。
某些人就很沒有逼數,以為張張嘴就能成事,殊不知別人沒有為他們拼命的義務。
“令尹出征?兵力必不低於十萬。”士匄還是比較瞭解楚國各種級別官僚待遇的。
提到楚國的兵力,沒有以“軍”來作為單位,主要原因是楚國的文明體系跟周王室陣營這邊不一樣。
楚國其實並沒有“軍團”這種軍事單位,他們是每一名封君各自成為一個軍事單位,再根據官職的掛鉤來看待級別方面的兵力差距。
所以了,提起楚國一般不會說多少個“軍”,一般是直接講攏共出動了多少人。
而楚國有軍事行動很喜歡召喚附庸國和附庸種族參戰,尤其是每戰必定徵召南蠻人。
他們這樣做的原因非常直接,不好親自動手削弱各種蠻族,帶上蠻人到北方消耗就挺不錯,算是一種先進的“減丁”政策了。
呂武說道:“楚使鄭攻宋?鄭攻衛為己?”
情勢看上去有點複雜。
看楚國和鄭國的聯動,鄭國攻打宋國一定是來自楚國的指使,偏偏鄭國又出動一個“軍”去攻打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