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得最認真的就是晉國,只是晉國摒棄了一些不適合本國的方案,挑其精華,又加入自己的想法,才有了晉國的今天。
恰恰因為晉國學齊國,才導致齊國總覺得晉國是自己的模仿者,就是個弟弟。
然而,在這個以武力決定地位的時代,齊國只能用“晉國就是個弟弟”的想法來偷偷在內部自嗨,對外那是提都不敢提的。
魏相已經知道韓厥的囑託,說道:“若莒國歸於魯國,齊國屈服於我們(晉國)的安排,也必不會服氣,終有一日會攻魯。”
“魯國無享受莒國供奉之德位,咎由自取罷了。”智朔明顯還是不爽魯國給自己父親的稱號。
魏相看到智朔因為情緒而失去判斷,只是笑了笑沒有多說什麼。
看韓厥的安排,明顯就是想奶魯國一波,還是想讓魯國和齊國的矛盾加劇?
晉國以東的國家不少,最為強大的當然就是齊國,二流國家就只有魯國,其餘都是零零碎碎的一些小國。
長期以來,晉國很希望魯國能夠制衡齊國,已經有好幾次給魯國補血了,甚至還親自下場幫魯國找過場子。
然而,魯國一次次在晉國的撐腰下站起來,等待晉國將注意力轉向它處,魯國的腰桿很快又被齊國給揍得彎了下去。
這是何等臥槽的事情啊?
搞得晉國高層都不知道該怎麼評價魯國,偏偏不給魯國撐腰還不行。
一旦齊國失去制衡,很快就能吃下那些零零碎碎的小國,接下來就該連魯國一起幹掉。
晉國是絕對不願意看到局勢走到那一步的!
也許魯國正是知道自己的“角色”,才會顯得這麼有恃無恐?
還是魯國人不懂人情交際?
沒什麼交情。
送禮懂不懂?
不懂的話,有臉開口讓人辦事麼?
昂!!!
當然了,以上並不是呂武的想法。
他將大軍駐紮在“郯”。
而這個“郯”並不是郯國,是魯國境內的一個地名。
既然叫這個名字,很大的可能性就是郯國曾經在這裡建城棲息過,只是後來搬走了。
“郯”目前是叔孫氏的食邑。
只是呂武帶來的晉軍都完成了駐紮,叔孫氏也不知道是在搞什麼,壓根就沒人過來。
考慮到叔孫氏的家主孟孫蔑目前帶兵在“蒙”跟齊君對峙,魯國又是一個講“禮儀”的國家,可能是“郯”這邊一時半會沒人在階級上與呂武持平,才沒有人前來吧?
對此,呂武一點都不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