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主國的“卿”在國外的名聲能夠霸道、囂張和跋扈,就是不能有友善的名聲。
這個就好比如,一旦美聯邦的大統領被全世界認為是好人,國內的反對率就會越高那樣。
一國高層在國外有好名聲,說明對外能夠滿足他國的要求。
那麼這個滿足他國要求是怎麼辦到的呢?
少不了損害到本國的利益!
智罃是晉國的“卿”之一,國外能有惡名,甚至令列國感到害怕都好,就是不能有友善的名聲。
一旦傳到國內,不免有人就要懷疑智罃是不是出賣了國家的利益。
作為兒子的智朔聽到季孫朔要給老父親“栽贓”,肯定是氣得當場跳起來。
這特麼是汙衊吖!
不想讓老智家有個好啊!
呂武和魏相看到智朔的反應,老實說是心裡有些樂了。
魯國給智罃一個和平大使的稱號,都要比給友善的定義要好。
所謂“和平大使”嘛?
已故中軍佐士燮就有這樣的名聲,沒妨礙他在晉國內部的評價。
不管是什麼年代,得到個“和平大使”的稱號,幾乎都是應該反著來看。
證明“和平大使”稱號獲得者,一方面很努力要消弭戰爭,另一方面卻是參與了每一場本國對外的征戰。
總的來說,無外乎是管不了又窩心,乾脆給了“和平大使”的稱號來噁心人。
季孫朔滿臉懵逼。
他就不明白了,覺得“友善”是個挺好的詞,納悶智朔的反應為什麼那麼大。
這個就是小國寡民的思維問題,壓根搞不懂大國高層的真實想法。
滿腹委屈的季孫朔走了。
他需要趕緊地上報高層,少不了提到晉國正副使者態度的冷淡,特別提一下智氏繼承人好像不喜歡魯國。
智朔不喜歡的是魯國給自己父親腦袋上扣了個“友善”的帽子,並不是其它。
“下軍將可使莒國歸於魯國,卻不可輕易給予。”呂武得到的就是這麼個囑託。
魯國是個二流強國,長期遭到齊國的欺凌,一次次都需要晉國站出來幫魯國撐腰。
齊國則是一個一流強國,尤其是在經濟上的實力很充足。
畢竟,齊國怎麼都是一個稱霸過的國家,東方世界的首個經濟改革之國。
在管仲的治理下,齊國的經濟突飛猛進,當世各諸侯國無不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