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年,我會盡可能地想辦法留在這邊。”說著張汝金便笑了笑:“其實要留下來也好辦,只要我們不斷擴張,不斷建廠就行了。至於0.5微米工藝,可以考慮讓德儀以技術折算增資股份。當然,這個還是得靠你去談。”
“……好。”
既然得到張汝金肯定要留下來的答覆,蘇遠山也輕輕鬆了口氣。
蘇遠山又道:“要建廠沒問題,資金需求可以由遠芯注入,也可以公開融資。但沒有熟練工程師怎麼解決?”
“高階工程師負責攻關製程,普通工程師負責生產流程。高階的需要多年的工作經驗,但普通工程師則是可以透過培訓來滿足需求的,因此建廠只需要提前招募和培養普通工程師就行。”張汝金笑道:“主要是開頭難,只要我們現在腳下這個晶圓廠正常運轉起來了,一切就好辦了。”
蘇遠山恭維道:“這方面還您是專家。”
張汝金笑著搖了搖頭:“呵呵,只要工藝成熟了,培養普通工程師還是很容易的。難點還是在製程、工藝的突破上,必須要有優秀人才來帶領他們,在無數個細分的領域進行技術突破。現在的半導體行業和國內的情況,是沒有時間給我們摸索和試錯的,只能引進優秀的人才。”
蘇遠山深以為然。
目前國內無論華晶,還是首鋼NEC,還是貝嶺——真正有製程突破“願景”的只有華晶一家。注意,這還僅僅只是願景,而不是能力。
坦白說,國內落後的代數太多了,就算有永川半導體這樣的老牌單位打底,華晶也無法跟上製程的迭代,就更別說華晶還窮得一匹了。
再加上908當初是以貸款的形式給的……因此華晶的當務之急是實現盈利,而非提升製程。
要知道,搞製程這玩意,那可真的全靠錢,靠一張張光罩,一片片晶圓來燒,才能燒出來的。
當然,由於遠芯橫空出世,國家也對華晶提供了扶持——而且對華晶的扶持,很大程度上還是採納了蘇星河父子倆的意見。
作為半導體行業的權威,蘇星河教授的意見在國家對半導體的規劃上很受重視,他一直很認同兒子的看法,就是國家一定要扶持半導體行業,而且還必須集中的扶持!
於是國家便在多次考量之後,最終決定加大對華晶的直接資金投入,並且和遠芯達成默契——即製程由“財大氣粗”的遠芯來負責突破,華晶則重點進行規模擴張,完成低端晶片的國產化。
而對遠芯的扶持則表現在各種政策、稅收的照顧,以及外匯的傾斜上。
“所以,該引進的人才是要引進,特別是那些潛在對手的技術骨幹。”
張汝金笑了笑,繼續道:“至於薪水問題,我想了想,引進的人還是以期權為主,薪水為輔。同時設定資歷和年限的獎勵池,這樣無論是挖來的員工也好,還是大陸員工也好,都對未來有所期待。”
“嗯,而且還得定下薪水保密規矩。”蘇遠山想到後世很多公司都不准問薪水的規矩,自嘲地搖了搖頭。突然他微微一怔,想到張汝金那句“潛在對手的技術骨幹”。
“張叔,你聽過積電有個叫梁孟嵩的沒?”
張汝金略一思索後點頭:“聽說過,邱慈耘的校友師兄,伯克利的。”
“能挖嗎?”
書閱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