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三六六二章 教育徒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六六二章 教育徒弟 (2 / 2)

兩個人的話題,自然是離不開藏品,離不開撿漏的。

上週四,專業“撿漏人”胡先生夫婦帶著一件瓶口破損的“粉彩人物六方瓷瓶”來到潘家園古玩城,瓶身上印著栩栩如生的“十八羅漢圖”,憑著多年從業經驗,他斷定這是一款宋代哥窯,價值不菲。

據介紹,該瓶口在“特殊運動年代”破四舊期間被摔出來一個小缺口,後來主家老太太因嫌瓶口破損處鋒利割手,用鉗子想將其夾掉,結果造成破損面積越來越大。

“撿漏”除了自身具備一定知識,背後還需有可靠的行家作為技術支撐。

為證實自己的判斷,他找到了常年有著業務往來的國家文物鑑定估價師熊勝華。

熊勝華的鑑定結果不免讓胡先生夫婦有些忐忑。

這款瓷瓶產於景德鎮民窯,根據瓷胎,用料等判定,是一款典型的清末仿哥窯瓷瓶。

“一方抵三圓,這是六方器型的珍貴所在。這件瓷瓶估價約5000至8000元,如果是完整的可達10萬元以上。”

這個瓷瓶是胡先生剛從鄂州農村入手的,為收來這個瓷瓶,他先後跑了一年多的時間。

據其透露,該瓶的收購價為8000元,很明顯,加上10多次往返遊說的車馬費,這筆生意明顯虧了。

隨同帶來的還有一件瓷碗,鑑定結果依舊是“大路貨”。

這次下鄉不但未有收穫,反而倒貼了不少,“農村可收到東西已經越來越少,目前精品貨源已近枯竭”。

像胡先生夫婦這樣專業從事撿漏的群體,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古玩一線商人。

他們的身影,在農村收藏市場甚至拍賣行處處可見。

再說老楊夫婦。

每天早上9時,位於潘家園收藏品市場不遠處的一家副食超市,店主老楊還是習慣性地在門口支起一塊收購牌“高價收購銀圓,瓷器,郵票,老版人民幣”,這塊收購牌已陪伴老楊走過了9個年頭。

90年代初,老楊夫婦下崗在家,迫於生計他極不情願地成為了一名古玩商人,“當時覺得做這事很掉面子”。

當年他與大哥隔三岔五地下鄉“收貨”,每個月至少有一個星期吃住都在農村。

老楊回憶,每次外出回家總有不小的收穫,有時一個星期的付出,往往能趕上一兩年的工資。

“我兒子的婚房,還有這家超市基本都是那幾年賺來的。”

只要村裡哪兒有唱戲、趕集等人多的場合,哪兒就有他們的身影,在現場支起一塊廣告牌,就會有人上前詢問,拿出東西,幾元錢就能收到價值百元的東西,很平常,“以古錢,瓷器,‘特殊運動年代’藏品居多”。

令老楊最為得意也最為惋惜的一次撿漏,是於1994年在新洲農村收到一大一小的兩尊明代的真武大帝鎦金像。

主家告訴他,家中老伴去世時才告訴他家裡有傳下來的這麼兩尊神像,“老太太比較迷信,說這樣的大神在家裡供不起”,前後不足半個小時的交流,老楊便憑經驗以500元的價格將其拿下。

為能賣個好價,老楊將這兩件寶貝足足在手裡捂上了好幾年,還曾攜寶前往國內各個大城市找過買家。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