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時,老楊將這兩尊用五百元買來的神像以25萬的價格出手,被廣省的一位收藏者買走,“據說前年拍出了80萬”。
“過去是下鄉撿漏,如今是農民用漏來撿你。”張天元看了兩個徒弟一眼,著重說道。
從2000年起,老楊就很少下鄉了。
“好東西越來越少,人們認知也高了,有時為賣個好價,和你玩心理戰,你越加價越是表現得急切,對方就越吊你胃口。”
老楊打趣,現在人們受五花八門的鑑寶類節目影響太深,曾經“下鄉”收穫頗豐的日子已一去不返。
“懂的人比猴子還要精,不懂的漫天要價,甚至比拍賣行的價還高,能把你氣死。”老楊在超市門前支起的收購牌,“個把月沒人問一次很平常”。
這一行現在就是隻有錯買的,沒有錯賣的:“地雷”已從農村埋到了城裡。
隨著藝術品投資的火熱,下鄉撿漏群體越來越大,前幾年圈內流行起了“埋地雷”,在農村所謂“埋地雷”,即把一些高仿品放置在農村親戚朋友家中,用來餵狗或是用來種花,然後編好故事放出風,等待撿漏者上鉤。
上週末,帝都收藏品市場內,安省來京擺賣玉器的周從兵談及撿漏生涯感慨頗多。
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下鄉撿漏,剛開始幾元就能買到好貨,慢慢的精品東西越來越少,假貨卻越來越多。
2000年他在阜陽一農家老太太手上收來一對傳世玉鐲,對方稱兒子結婚需要重起房子,這對玉鐲是他出嫁時姥姥贈送的嫁妝,“老太太已經80高齡了,玉鐲用紅布裹了四五層,故事也合情合理”。
周從兵最終以12000元的價格果斷買下,“朋友看過都說是真的,我激動得一個晚上沒睡著”。
本想將玉鐲帶至帝都大賺一筆的他,在臨交易前將玉鐲送到地質研究部門進行鑑定,結果為“玉是真的,但是經過化學處理提煉過雜質的”。
在收藏界,有一條從古至今不成文的行規:物件一經成交,概不退換,一家願賣,一家願買,假的也只能自認倒黴。
自從這次打擊後,周從兵開始格外謹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時候碰到真東西,因為猶豫不決最後失之交臂”。
他後來在武城做生意。
從崇仁路收藏品市場,到徐東古玩城,紅巷藝術城,甚至鬧市街頭,當漫步於三鎮,一派農村“包圍”城市的現象。
而目前,隨著下鄉收貨的群體越來越少,“地雷”已開始主動埋進了城裡,等待上鉤者。
遠的不說,僅廣埠屯,傅家坡人流密集處,時常可看到有人擺賣出土文物。
賣家可謂精心裝扮,頭戴施工帽,腳踏沾滿黃土的雨鞋,所賣的寶貝更是沾滿泥土,散發著文物氣息。
不僅如此,還有協作者假扮成過路市民,有模有樣地詢問寶貝的來歷、價格。
“就是粗劣的工藝品。”張天元突然抬頭對兩個徒弟說道:“這些所謂的出土文物進價往往幾十塊錢。”
許多普通收藏者正是被埋雷者極具誘惑的故事,忽悠得眼花繚亂,最終失去理智。
正是由於暴利和有大量的上當群體,使得之前的農村埋雷轉向到城市。
當然,撿漏也未必到處都是雷,雖然雷不少,可是賺到錢的也並非少數。
張天元就知道有人名畫撿漏,收穫財富上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