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是縣署一級以上的官印稱謂。
“記”、“朱記”名稱始見於唐,縣級僚屬或相當於縣僚屬的低階機構和官吏的官印用此稱。
寶、印、記是唐官印的等級區別,此製為宋以後各朝所沿用。
這個時候的官印淘汰了秦漢以來沿用的方寸陰文官印印式,全部使用陽文大印。
這時官印邊長多在5厘米上下,由於印大,已不宜於佩帶,因而印紐形態也逐漸改變。
這時官印先用環紐,它是從南北朝印的鼻紐演變而來的,隋官印環紐還基本保持了南北朝官印的鼻紐形態,至唐初,印紐紐體加高,跨度窄,孔長,形狀已完全不同,唐後期,紐已無孔,習稱橛紐。
隋唐官印印文均與印體一同鑄出,書體屬小篆系統,但筆畫圓轉特甚,印面佈局疏朗,每印均加細線邊框,有時代風貌。
官印製作,個別是銅質朱文小篆。
由於印面加大,印文筆畫又細,顯得空疏,因此有的官印入手下手用屈曲迴旋的篆書,以求填滿充分其空間。
早年有很多人說:“唐官印印文用九疊篆。”此話欠準確。
其實九疊篆在唐官印中僅是入手下手階段,多數官私印有二三疊者,皆不夠九。
少許用九疊文於官印中,那是宋、元以後的事了。
在製作的編制上,一是承襲隋代用鑄,二因此蟠條入印。
在印文中的“印”早年,常出現有“之”字。如“×××之印”。
應該說,這方官印不管是年代還是印文,似乎都與唐代的官印有著非常大的共通點。
但是卻有個問題,那就是沒有鼻鈕,這還不是最致命的。
最致命的是這官印居然不是金屬的,而是陶土燒製而成的,這差距可就大了。
很多人看了幾眼之後就紛紛搖頭放棄了。
張天元卻摸著下巴,若有所思地走回了自己的座位上。
“老闆,東西不對?”
張天元點了點頭道:“嗯,不是唐朝的官印,更不是隋朝的官印,官印不可能用陶土燒製,光是這一點,就不對勁了。”
“這麼說那些人也都是明眼人啊,一個個都看出了問題所在,所以才會表現的那麼失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