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那些叫價的人,那都是沒錢的,真正有錢有眼力的大佬,都等後面的好東西出爐呢。
“接下來這件拍品比較有意思,它是一件唐代的官印,而且品相完整,儲存非常不錯,有興趣的人,可以出價了,底價是兩千美金!”
光頭的聲音再度響了起來。
這東西底價並不高,畢竟只是官印而已,如果是隋代官印還更值錢一些,唐代官印就稍微差點了。
並不是說技術上的差距,而是因為存世多少有別。
隋官印遺存甚少,今見僅“廣納府印”、“觀陽縣印”、“桑乾鎮印”3種。
唐印遺存較多,羅振玉《隋唐以來官印集存》著錄近20種,近年各地亦時有發現,標準品有甘州藏族自治州牛頭城出土的“蒲州之印”、和疆吉木薩爾縣出土的“蒲類州之印”、和疆吐魯番文書上鈐印的“安西都護府之印”、“天山縣之印”等。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中書省之印”、“唐安縣之印”也是唐印標準品。
就算是外行也知道物以稀為貴的道理。
不過如果東西是真的,買下來倒也不錯。
畢竟張天元的神羅博物館裡頭,唐代官印還是一個巨大的缺口,他一直就想著怎麼能夠將這個缺口給彌補住。
板刷頭接著說道:“下一件拍品,唐代通州縣印。”
還是跟之前一樣,願意買東西的,上去初驗。
張天元也走了上去,畢竟官印這玩意兒,距離遠了,你還真未必能辨別出來這東西的真假。
唐朝官印都以銅水直接鑄成,上面留有鼻鈕,鈕就是官印的把手,鈕上有眼酷似人鼻,故稱鼻鈕。
官印上署印與職官印並行。
官署印是指某官府衙門的公章,職官印是指某任官之官印。
晉以前的官印多是職官印,官署印少見,今雖發現有鈐於敦煌寫經《雜阿毗曇心論》殘卷上南朝南齊的“永興郡印”。
但當時這種印製並未普及,因而遺存的大量南北朝官印仍是職官印,至隋唐時才大量出現官署印並遺存下來,如隋“廣納府印”、唐“蒲州之印”。
唐代官印還喜歡使用寶、印、記等印章名稱。
“寶”是唐皇帝御寶的稱謂。
自秦至隋皇帝印均稱璽,唐武則天時始將“璽”改稱“寶”。
以後曾複稱璽,至開元元年,帝印稱“寶”遂成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