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啊,千萬不要覺得誰比你笨,這個世界上,但凡能做生意的,那都不會是蠢人。
真想從行家手裡頭撿漏,那真得是難上加難的。
由於張天元對元青花的出色鑑定,可以算是得到了在場這些人的認可。
所以剛剛還猶豫著是否讓張天元鑑定東西的人,都紛紛亮出了自己的寶貝。
“小夥子,我這人呢,就喜歡收藏玉器,各種玉器買了不少,這是最近剛剛得到的一塊玉玦,麻煩你給瞧瞧,看看它到底是不是真東西。”
說話的是一個華裔老者,看起來頗為儒雅。
“老先生,請恕我這人說話直接,您這東西可不是什麼玉玦。”
張天元看了一眼之後就說道。
玉雕藝術是最古老的藝術品之一,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就有大量的玉雕藝術品湧現。
老者手上的這塊“玉玦”在器形上叫做“圓玉”。
圓玉的種類很多,扁平相連的圓環狀稱之為“玉璧”,玉璧的圓環中間有一道缺口的稱之為“玉玦”,半圓或弧形的圓玉稱之為“玉璜”,玉環是從玉璧演化而來的,它的環不是扁平的而是圓形的。
玉有缺則為玦,玦是我國最古老的玉製裝飾品,為環形形狀,有一缺口。
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
小玉玦常成雙成對地出土於死者耳部,類似今日的耳環,較大體積的塊則是佩戴的裝飾品和符節器。
新石器時代玉玦製作樸素,造型多作橢圓形和圓形斷面的帶缺環形體,除紅山文化豬龍形塊外,均光素無紋。
紅山文化豬龍塊(又稱獸形塊形制特殊,形體普遍較大,有的塊上有細穿孔,當是佩玉。
考古發掘已經證實,該文化的大型塊多出土於死者胸前,可以確定它不是耳飾。
商代玉玦呈片狀,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分兩種型別。
一種是光素的,環窄;另一種為龍形玦,作捲曲龍形,龍張口露齒,背飾扉稜,龍身飾勾撤雲雷紋,俗稱“假陽文”,線條轉角方硬,圖案化風格強烈。
周代玉玦仍作片狀,肉部明顯寬於商代,中孔較小,並出現橢圓形塊。
玦身多為光素,部分飾弦紋、雲雷紋,紋飾與商代相比有簡化趨勢。
龍形玦很少,且多無脊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