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玉玦數量最多,此期玉玦形體較小,一般直徑在3至5厘米。
玦體作扁片狀,普遍飾有紋飾,素面的很少。
紋飾主要是當時流行的細密風格的蟠螭紋、蟠虺紋。
用雙鉤陰線或寬陰線隱起加發絲線方式飾紋。
動物形塊簡化成陰線刻交尾雙龍、雙獸紋玦,少數精品在兩端透雕獸首形象。
漢代玉玦不多,風格沿襲戰國,小玦不及戰國時精緻。
此時出現了一些較大的玦,直徑在10厘米以上,應是佩玉或符節器。
宋以後出現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戰國造型。
宋仿紋飾多不合古制,塊體比戰國厚重。
明、清兩代偽古玉玦,紋飾處理和雕刻刀法很難達到戰國時自然流暢、鋒利健勁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玦通決。
形如環而有缺口。
新石器時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戰國墓葬中,常有發現,多放置於死者的耳旁。
作耳飾玉器。
到漢代,主要作佩玉用。
玉玦用途,古今說法甚多,概括起來有五種:
一作佩飾;
二作信器,見玦時表示有關者與之斷絕關係;
三寓意佩戴者凡事決斷,有君子或大丈夫氣質,如:“君子能決斷,則佩玦。”;
四刑罰的標誌;犯法者待於境或一定地方,見玦則不許還;
五用於射箭,使用時將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鉤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