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杜甫的詩篇《麗人行》,對楊氏的奢侈生活也作了忠實的暴露: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為鎑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蕭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杜甫這首詩完全是那時現實生活的暴露。
天寶十一年,楊國忠做了右丞相,楊氏姊妹聲勢更為煊赫,虢國夫人和楊國忠比鄰而居,姊妹三人常和國忠並轡騎馬入朝,豪華炫耀,街頭平民不敢正視。
有學者認為,張萱原畫早佚,其畫題與杜詩同名《麗人行》,現藏寶島故宮博物院宋李公麟摹本其名就是《麗人行》。
遼省博物館所藏宋摹本,其名改為《虢國夫人遊春圖》。
至於兩摹本中,哪一本更接近張萱祖本,學術界意見不一。”
“這也只是爭論而已,算不得有趣吧?”
張天元還是不解。
“呵呵,你不要著急嘛,我話還沒說完呢。”
董學塾笑道:“這幅畫裡頭其實有一個千古之謎呢。
《虢國夫人遊春圖》畫面情節單純,沒有任何背景,只畫九人,分別八個成人和一小孩,乘八匹馬在行進。
前三騎作單行而稍有參差,其中二人著男裝。
稍後二騎並行,馬上是兩位豔裝婦女。
最後三騎並行,當中一位抱小孩,亦有一人著男裝。
畫中的主題人物為何許人?歷來就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清宮廷編纂的《石渠寶笈》正編雲:“設色畫虢國夫人乘馬春遊,前後護衛者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