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電梯下層的過道有上層過道為它遮風擋雨,但最頂層卻是空的。
在這個沒有什麼遮擋物的高度,我們就可以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在頂層過道的頂棚安裝上太陽能板,把太陽能儲存起來,用於電梯的補償運轉。
只不過,電力的儲存不是很理想,能量的多次轉換會損失掉很大部分的電能。
而且,在儲存裝置的選擇上,也存在一些問題。
蓄電池儲存容量大,但充電時間較長,而且其使用壽命不是很長,電力儲存能力衰減非常嚴重。
用那種火車頭上的超級電容來做儲存裝置的話,儲存容量卻不是很大,我擔心到了夜間可能會出現電力供應不足的情況。”
“那第二種選擇是什麼呢?”
“第二種選擇是在轉輪的頂部安裝一個風機,然後把風機獲得的風能,透過減速機結構轉換成重力儲能裝置的勢能儲存起來。
如果風機功率選擇得當的話,我甚至覺得,除了停靠點需要使用電力驅動把吊廂掛上輪子或者從輪子上取下來之外,這個輪子能夠實現不用外部電源的情況下自動的運轉。”
“不用電的話,這還能夠叫‘電梯’嗎?”
“這東西本來就不應該叫‘電梯’了,你看它哪裡有半點像梯子的模樣。”
吳光良看到他們最終討論出來的這個方案,表面上沒有什麼反應,但實際上,他的內心已經處於了一種非常震撼的狀態。
這樣的設計,如果不考慮其佔地面積的話,對能量的運用幾乎達到了一種極致的地步。
高空中的風能透過高比率的減速機,把較小的力量轉化成能夠驅動重力緩衝儲能裝置的力量,然後把能量儲存起來,成為裝置執行的補償動力。
這些能量如果有富餘的話,甚至可以轉化成電力儲存起來,用於停靠點中傳動裝置的執行。
而到了早上,要下樓的居民進入停靠在停靠點的吊廂之後,被停靠點的裝置送上輪子,然後在重力的作用下慢慢地下降到底樓。
在這個過程中,輪子的轉動幾乎不會消耗任何的能量,反而在控制吊廂下降速度的時候,把多餘的能量透過儲能裝置儲存了起來。
到了白天的使用高峰,上下人數相當的情況下,只需要很少的一部分勢能,就能夠實現輪子的運轉。
而在這期間,頂上的風機仍然在不斷地從天空中獲得能量,以補充白天執行過程中的損耗。
如果設計合理,並實驗出最佳的能量搭配比例,實現無源自動執行根本就不是夢。
最讓吳光良驚訝的是這種無需等待就可以快速安全上下樓的方式,完全顛覆了他以前對電梯的印象。
當他把他們討論出來的所有東西都在腦海裡組合起來後,一幅熟悉的畫面出現在了他的腦海裡。
在想像出那個畫面之時,吳光良不由自主地說道:“迷你摩天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