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輪子是有些問題,但如果有兩個旋轉方向相反的輪子,那個連線輪子上下停靠間的弧形滑軌就沒有必要了。
因為在任何一個停靠點,都可以選擇上下兩個方向。
哪怕就是在極端的情況下,上面五層樓的吊廂都坐滿了人,也不會再出現吊廂堆集在底層停靠間的情況。
因為兩個輪子之間的空間,可以作為吊廂的緩衝區,不管上下的吊廂都可以停靠在這個緩衝區之中。
而且,空出來的吊廂可以透過另一個輪子的空位,快速地輸送到其它停靠間,從而實現在幾乎不用等待的情況下,連續不斷地向任意方向輸送人員。”
吳光良實際上在他們提出用走道連線這個圓形“電梯”時,心中就已經有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但看到他們設計的這個“電梯”,居然可以在幾乎不用等待的情況下實現連續不斷輸送人員的能力。
所以就沒有打擾他們,讓他們盡情地發揮想象,看最終能夠做出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出來。
“如果這樣設計的話,每個樓層的停靠點至少要隨時停靠四個吊廂,而底層的吊廂可能還要多預備一組,以應對可能的使用高峰。
這樣一來,兩個不同運轉方向,有七層樓高的輪式電梯,總共需要二十八個吊廂,才能夠保證隨時在任何一個停靠點都有吊廂可以使用。
這麼多的吊廂,如果同時在上下高峰出現單一的運輸需求,就算一個吊廂只能搭載五個人,這個電機必須要帶得動至少三十個人以及十四個吊廂的重量。
這樣大的電機功率,執行能耗應該不小吧?”
“實際上,由於輪子自身結構是對稱的,上升的吊廂轉過頂點時,就會自動把重力轉化為另一邊吊廂的提升力。
所以,輪子上參與運輸的吊廂,大部分的重量都可以被自身結構所抵消。
這個電機的功率只需要滿足三十個人的提升能力就可以了。
在同一時刻上下行人數相差不多的情況下,由於這個特殊的結構,這個電機的功率實際上只需要滿足上下人數相差的重量就行。
而同一時間下行人數較多的話,利用其自身的重力差,就可以推動輪子轉動,電機幾乎可以不用工作,甚至還可以作為一種能量回收裝置,在防止輪子運轉過快的同時,進行能量的回收。”
“電能的轉化效率並不是很高,還不如利用那種人力發電機的蓄能裝置來回收動能。”
“對,由於這兩個運轉方向相反的輪子軸心是固定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圓軸,用齒輪、鏈條與大型人力發電機的重力緩衝儲能裝置相連,把旋轉的力量轉化為勢能暫時儲存起來。
而在上行人數較多的情況下,把勢能用機械的方式轉化為動能,驅動輪子轉動。
由於樓上的居民數量是一定的,每天上下樓的次數也幾乎是相同的。
因此,從能量轉化的角度來計算,樓上居民下樓的勢能轉化為重力緩衝儲能裝置的勢能,而重力緩衝儲能裝置儲存的勢能又在需要的時候轉化為居民上樓的勢能。
就算是機械傳動的過程中存在一些損失,但這點損失可以輕易地由電機來進行彌補。
也就是說,這樣的電梯,其綜合執行能耗是相當小的。”
“從理論上來說,由於重力緩衝儲能裝置的存在,極大地減少了電力的消耗。
既然其綜合執行能耗已經這樣小了,不如咱們再給它加一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