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化技術的支撐下,華夏國的各種行業都自然而然地被催生了起來。
糧食取得的巨大豐收,對於這個世界的人來說,簡直可以說是由他們自己親自創造的一個奇蹟……不,神蹟。
豐收之時,沒有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只有一些神奇的鋼鐵怪獸在稻田裡飛馳。
然後,一個個圓形水田中的碼頭忙碌了起來,由水上運輸平臺將收好的穀子運到了華夏城。
那是一個讓所有華夏國人無法忘記的秋天,因為,大家翹首以待並準備全力以赴的所謂秋收,在國資部發布的任務中,最多的竟然只是到碼頭上搬糧食。
對,搬糧食,從收割、脫粒到裝袋,一切都由那些大大小小的聯合收割機完成了。
大家準備了好久的鐮刀突然好像沒有了任何用武之地,讓人有些失落。
原來,糧食還可以這樣收割。
如果再不努力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的話,今後連這些下苦力的工作可能都找不到了。
華夏城正中心的那一個城市單元,由於地面上的所有出口都已經被封閉,所以,最外面一圈道路就被改造成了一個露天糧庫。
一百五十個直徑、高都為二十米的淺圓倉有序地安放在寬闊的道路上。
這些城市單元的公用道路的寬度,都是魏民生按照現實世界的標準來規劃的。
雙向六車道可以做到更好地對車輛進行分流,加上中間綠化隔離帶的寬度,哪怕不算人行道的寬度,都有二十八米的淨寬度。
這樣寬闊的道路把隔離帶去掉後,安放這些直徑二十米的淺圓倉已經綽綽有餘,而且兩邊還可以剩下一條車道,用於運輸糧食車輛的通行剛好合適。
裝卸糧食的地方設定在兩個糧倉之間的區域,根本不會影響到正常車輛的通行,也保證了各個糧倉之間的安全距離。
由於現在華夏城裡的車輛並不多,所以城市單元中寬闊的道路就被臨時當成了曬場,對這些收上來的糧食進行初步晾曬,去除表面的水氣。
華夏城的居民們,早已經適應了集中用餐的生活方式。
遍街都是的糧食,除了帶給大家一種不會再捱餓的安全感之外,就只剩下震撼了。
除了少數人帶回一點散落在路沿邊的稻穀,用作紀念以前捱餓的日子外,再也升不起半點家中糧食滿倉的慾望了。
因為,在豐收過後的華夏城,如果管不好的話,糧食是真的要“爛大街”了。
除了稻穀外,土豆、紅薯、南瓜等易於儲存的作物也得到了豐收,只不過儲存的地點變成了地下。
空餘的三層地下車庫,完善的通風控溫設施,簡直就是世上最好的地窖。
為了保證這些糧食存放的安全,國資部專門設立了一個華夏國糧食管理局,培養了一大批掌握了新型糧食儲存知識的人來對這些糧食進行管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