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在這水澤周圍,草根樹皮、鳥獸蟲魚的數量非常豐富,與漢水之北田地枯裂的情況要好得多.
只要捨得花力氣,至少找到一些能夠填飽肚子的東西還是可以的,只不過不能保證這些東西的味道和是否可以提供人體必須的營養成分了,畢竟相對於味道和營養來說,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
按照魏民生的計劃,一方面從秭歸碼頭運送大量的標準化木板,然後組織現有人力資源,在江陵城外水澤中新建好的堤壩上修建大量的臨時住房,用於安置這些跋山涉水聚集而來的流民。
另一方面從現實世界中再次調集了兩車汽油,趁著黑夜把這些汽油灑到了長坂坡到江陵城之間,硬生生地燒出了一條寬五百多米的直線通道。
那映紅了整個夜空的大火讓那些從當陽繞道進入江陵的流民們驚恐萬分,畢竟,數丈高不斷翻滾的火焰並不是平常能夠看得到的。
第二天,華夏國的那些正式成員又得到了新的工程任務,他們需要把從江邊挖出來的土石,從這條燒出來的通道中間修建出一條至少能供兩個推車並行的臨時過道來。
由於這個臨時過道並不是堤壩,只需要略高於水澤的水面就可以保證上面人、車的通行。
經過這段時間的磨合,江陵城的那些百姓已經熟悉了華夏國的辦事風格,在那些華夏國正式成員的安排下,成百上千的手推車按照靠右通行,一進一出兩條路分道行進的方式,將土石源源不斷地送到水澤之中。
由於井井有條的秩序和較少的填埋量,這條小路幾乎是以每分鐘一米的速度由江陵向長坂坡方向延伸。
由於先前修建的圍堰已經延伸了一部分,加上長坂坡的走向,確實無法過人需要進行土石填埋的沼澤距離實際上只有不到十公里。
而且在魏民生用火燒出來的這條路,已經按照所採集到的數字照片上的地形進行了篩選,幾乎就是一條需要進行土石填埋工作量最小的路程,可以儘可能地利用荊山山脈的走向。
本來筆直的道路稍微轉一下彎,就把一些小小的山丘串了起來,然後大家就可以以這些山丘為跳板,就地挖取土石,迅速地向長坂坡方向靠近。
按照這個進度,最多隻需要一週時間,就可以打通這條長坂坡到江陵之間的最近通道。
那些進行土石填埋工作的原住民越做心底越驚訝,這些華夏國的正式成員好像能夠看到蜿蜒水澤之中的地形似的,只需要看一下手上的個東西,就可以馬上確定下一個需要填埋的方向。
最神奇的是,不管他們選擇哪個方向,最終都會發現這個方向最多十多丈遠的地方又有一個可以利用的小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