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陽和江陵之間水澤中的臨時通道修通時,魏民生安排人迅速地在通道出入口周圍佈置了一大圈鐵絲網,圍出了一個佔地上千平方米的工作區域。
在這片工作區域內用活動房圍出了一個狹長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對稱軸上分別留了兩道門,所有從當陽方向過來的流民只能透過這個四合院才能進入江陵區域。
在這個四合院裡,順序設定了施粥點、簡單醫療救助點、基本資訊登記點和照片採集點。
只有在這裡進行了登記的流民,才能夠享受和江陵城原住民同等的待遇。
那些不願意登記基本資訊的流民,只能在通道外邊駐紮,透過指紋或人像驗證的方式,每人每天可以免費領取兩碗稀飯的基本生活保障。
這兩碗稀飯想吃飽是不可能的,但也足夠維持其每天最低的消耗,目的是給這些流民生存下去的希望,不至於鋌而走險幹出一些不好收拾的事情來。
而江陵城原來那些屬於吳國的產業,目前已經被改造成為了一個教育培訓基地,初步擁有了兩百臺機器的學習機位。
在這裡透過了初步測試並願意加入華夏國的原住民,可以乘坐運送物資的水上機動平臺到華夏山莊進行正式考核,以及參加更加深入的學習。
同時將其離線登記的基本資訊匯入華夏國的資訊中心,確保他們能夠享受到華夏國正式成員的各種待遇。
為了維護江陵城附近二十多萬人口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魏民生暫時把這些居住區域分成了四種等級。
那個修建在長坂坡四合院之外的區域屬於第一級。
在第一級居住區的人,只能享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就是一人一天兩碗稀飯的待遇。
江陵城外水澤周圍堤壩上修建的臨時居住房都屬於第二級。
在第二級居住區的居民,必須要登記個人基本資訊,否則就只有選擇離開。
這裡的居民除了每天的最低保障外,只要參加華夏國的各種建設,就可以獲得適當的報酬,用於改善生活水平和進行一些簡單的學習。
江陵城護城河外和原來江陵水軍的水寨屬於第三級。
在第三級居住區的居民,是經過了簡單學習,並且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適應了華夏國工作節奏的人。
他們基本上就是華夏國入駐後僱傭的最早一批人員,在經過各種工作崗位淘汰後留下來的青壯勞動力以及其親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