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多畝水田說多也不多,因為在這期間,根據依附在華夏國下的一些商隊帶來的訊息,魏國有意驅逐的大量由老弱病殘所組成的近十萬流民大軍,已經陸陸續續透過當陽長坂坡一帶慢慢地向江陵城聚集。
雖然由於華夏國的存在,並且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和施粥措施,但突然增加的這十萬老弱病殘還是給華夏國的造田計劃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這些流民經過長時間的長途跋涉,大部分的人都已經處於極度疲憊的狀態,他們需要的是能夠充飢的東西和遮風擋雨的地方,才能夠恢復自己已經嚴重透支的體力。
在他們的體力和精神狀態恢復之前,華夏國是無法從這些流民隊伍中獲得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的。
反而華夏國的人還要加派人手專門負責流民聚集區的秩序。
如果斷絕了這些行走在生死邊緣的人們能夠活下去的希望,一旦發生暴動或騷亂,根本就不是江陵城裡這點華夏國成員能夠應付的。
如果因此導致魏民生對普通百姓大開殺戒的話,以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就算白費了。
在投入大量人力和糧食免費施粥以保證流民聚集區的穩定後,魏民生召集幾個部門的負責人對江陵城周邊近期的發展規劃進行了安排。
為了縮短當陽到江凌的路程,減少這些流民在路途中的傷亡,魏民生決定利用現在已經組織起來的人力資源,把當陽和江陵城之間的陸上通道全部貫通。
當陽位於江陵西北方向直線距離不到七十公里的地方。
它與江陵西邊的夷陵之間雖然只有一山之隔,但兩城之間卻沒有道路可以直達,巍巍荊山阻斷了兩城之間的各種交流。
橫恆在兩座城池之間的那片山脈雖然很高,但在魏民生的眼裡,那只是一座可以為他發展計劃提供土石基礎的原料場而已。
尤其是當陽城南面的長坂坡,屬於荊山餘脈東支南下所形成的岡嶺地帶。
這片岡嶺地帶濱臨雲夢澤西北方向,海拔高度比江陵城高近兩百米。
從長坂坡到江陵的直線距離雖然只有六十多公里,但實際上由於複雜的地形,這些流民必須順著山脈的走向一直向南,抵達長江邊上才能夠順江而下到達江陵。
所以,這些主要由老弱病殘組成的流民大軍從當陽城一路走來,沒有個三五天是無法繞過水澤抵達江陵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