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說,也許當時呂震忘了記錄金銀銅合金的比例。
這不可能,在古代,民間的工匠幹不好,最多也就是沒飯吃。
而宮廷裡的御匠,要是出了紕漏,那就是掉腦袋,甚至抄家。
所以說,當年的御匠不可能在抄家掉頭的威脅下,出現這種疏漏。
張俊平拿起宣德爐,沒有急著去看底款,而是先看爐身。
香爐包漿自然,光澤內斂,混元一體,是大開門的老物件。
再看底款,大明宣德年制,德字中間少一橫,這是宣德年底款的特色。
不過,這一點不足以作為鑑定的證據。
德字少一橫,這個特徵,只要對宣德底款稍微有點研究的都知道。
再看器型,也確實是宣德三年那批銅爐的標準器型。
但是,這也不足以當作鑑定宣德爐的特徵,因為仿品太多,無法完美仿製材質,但是器型、底款都可以完美仿製。
看完之後,張俊平把銅爐放下,不動聲色的問道“馮大爺,這件銅爐打算怎麼出手?”
“五十萬!”
“高了!
宣德爐除了典籍裡有明確記載,並且傳承有序的那幾件,其他的都不值錢!”張俊平搖搖頭道。
宣德爐的名氣很大,但是市場價格一直都不高。
因為仿品太多了。
新仿還好辨認,但是宣德年自己仿製,明末清初仿製的,都已經經過了時光的沉澱,在沒有見過真品的情況下,單靠眼力,學識去分辨真偽,完全是開玩笑。
那種一眼辨真偽,只存在於裡。
“如果是傳承有序呢?”老馮頭胸有成竹的笑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