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箱子,從裡面抱出一件東西。
看起老馮頭手裡的東西,張俊平無聲的笑了,嘴角上揚。
這才對嘛!
老馮頭費勁吧啦的演了這麼一齣戲,怎麼可能就一件青銅器。
相對於魯侯尊這樣的冷門青銅器,眼前這件可就是大名鼎鼎了,不過這件嚴格來說應該不能歸類青銅器。
因為這是用一種獨特的紅銅合金材料鑄造的銅器,宣德爐。
宣德爐在歷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
自從誕生之時,數百年來各種傳說就沒有斷過。
關於宣德爐的製造過程也有許多傳奇故事。
其中比較靠譜的兩種說法,一個是暹羅國進貢了一批紅銅,宣德皇帝命宮廷御作監的工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
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呂震戰戰兢兢地稟告皇上,欲製造出好香爐,銅還得精煉六遍。煉一遍,少一些,六遍下來,原料只會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財大氣粗,精品意識超強,他當即下旨精煉的次數不僅不減,還要翻番煉十二次,並加入金銀等貴金屬。
於是呂震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經過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極品銅香爐終於製作成功。
還有一種說法,宣德年間,宮內的佛殿失火,金銀、銅像都混成液體。又傳說是佛典起火,金銀珠寶與銅都燒結在一起,於是宣德皇帝命令將其鑄成銅爐。
兩種傳說中,都是煉製了三千隻香爐。
兩種說法,張俊平更傾向於後者,因佛殿失火,佛殿內的銅佛像和金銀融化,交融到一起,無法分割,只好將至鑄造成香爐。
鑄造的三千隻銅爐,宣德皇帝留下宮裡用的,其餘賞賜給朝中大臣。
香爐鑄成之後,寶光四氣內斂,端莊大氣,大受追捧。
從宣德年間開始,就不斷有人進行仿製。
諸多帝王都曾經嘗試仿製宣德爐,就連當時鑄造宣德爐的御匠呂震、工部侍郎吳邦佐也都為了謀利而進行過第二次鑄造,但是都沒有做到完美的仿製。
如果是有意鑄造,紅銅裡面摻入金銀,必然是有比例,且有文字記錄的。
紅銅並不稀缺,金銀更不缺少。
只有這種意外情況下產生的銅合金,因為隨機性,才會沒有配比記錄,無法完美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