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譚說完,又用投影機投影了幾張幻燈片。
“你們先看看我設計的幾張海報。”張譚按了一下按鈕,第一張海報投影出來。
海報很有意境,一雙筷子夾著一條裡脊肉的樣式,但是仔細看,會發現紅色的瘦肉部分是山的形狀,白色肥肉部分是河水,上面還有一條小船,黃色的肉皮部分則是一長串的麥浪。
等了一會,張譚又切換到第二張。這一張海報也是象形圖片,一個大海碗,上面漂著小船,將山水都納入其中。
接下來幾張,都是差不多意境的海報。
張譚轉而看向眾人:“大家大概能揣測到我要怎麼拍了吧?”
陳力點了點頭:“大致看出來一點頭緒,導演是要藉著拍美食來拍創造美食的環境與人對吧?”
張譚點頭:“大概是這麼個意思,當然也並非單獨拍環境或者人,拍環境、拍人就落了下乘,我們要拍食物。那麼食物是怎麼來的,誰發現了食物,誰創造了食物,誰吃了食物,那個地方吃食物有什麼風俗,都可以新增進去。”
接著他又仔細說了說,具體的結構模式,然後大家一起討論,將所有的細節都弄明白。
接下來幾天時間裡,張譚從央視拿到了高畫質攝像機等尖端裝置,分配給六個小組。這一次拍攝紀錄片,不僅要拍出人文,還要拍出畫面,用最美的畫面去呈現最美的食物和最美的中國。
幾天之後,攝製組兵分六路,開始奔赴全國各地拍攝。
張譚也不辭勞苦,飛來飛去,在各組之間轉悠,指導監督。
……
“譚張要拍紀錄片!”
這個訊息是在2008年的元旦到來後,被人傳開的。到了張譚這個級別,要做點什麼事情,根本就藏不住訊息。
他會忍著不說,就像他做慈善也沒聲張,但是不能保證身邊的人不說出去。尤其是那些記者,各種拉關係,總會讓一些員工心動,然後透露張譚的訊息。
這次的紀錄片也是如此,被薪浪網的一名記者率先公佈出來,然後被各大媒體轉載了過去。
“央視廬影合作拍攝《舌尖上的中國》,譚張新作確定為大型美食紀錄片。”
“電影導演風生水起,譚張為何又轉行紀錄片了?”
“是多才多藝,還是無所畏懼——獨家點評譚張成名史。”
“武俠?歌曲?電影?現在輪到紀錄片?譚張究竟有多少才華?”
對張譚拍紀錄片,懷疑、肯定者皆有。
為免大家胡亂猜測,張譚的個人微博釋出了新訊息,低調處理:“拍攝《舌尖上的中國》純屬個人愛好,給廣大美食愛好者,帶來一些福利,也向大家展示五千年曆史的傳統農耕文明,人與食物之間的故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