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意共和法共能夠願意對英國本次的工作諒解,這真是一個巨大的成功。”艾倫威爾遜聽了之後,立刻為艾德禮首相的工作派了一個馬屁,“當然長期自由世界的目標,是讓意共和法共能夠轉移到議會鬥爭當中,這個長期目的一旦達到,歐洲就安全了。”
艾倫威爾遜絕不是偽裝,在某個介入朝鮮戰爭存在之外。意共和法共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強大政黨,在國際影響當中僅次於蘇共,尤其是意共的分量,可是可以在思想領域和蘇共面對面談判的。
其實看義大利共和國的國徽,就知道在這個時代,意共對義大利的影響力,義大利的國徽中間可是一個五角星。五角星背後是一個大齒輪,象徵勞動者;齒輪周圍由象徵和平的橄欖枝和象徵力量和尊嚴的橡樹枝條環繞。底部的紅色綬帶上用義大利文寫著“義大利共和國”。
國徽上的元素可都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特徵,義大利憲法第一條,義大利是以勞動為基礎的民主共和國。主權屬於人民。人民在憲法所規定的形式和範圍內行使主權。
現在有意共和法共的諒解,英國和蘇聯的談判就容易多了。
“尊敬的首相,從葬禮的抬棺順序,我們知道了,當今最具權威的蘇聯領導人為,馬林科夫、貝利亞和莫洛托夫,和同事們商議之後,大家經過討論共同決定,將主要目標放在貝利亞身上,這樣最為合適。”
艾德禮認可的點頭,不得不說這個海外專員想法和他本人不謀而合。
做出這種建議,艾倫威爾遜當然有自己的道理,貝利亞被清洗的罪名之一就是在德國問題上,表達出來了退讓的態度。
雖然讓英法美蘇四國都退出德國的想法,就算是蘇聯同意,美英法也不會同意的。但這也不耽誤成為貝利亞的罪名之一。
在和意共法共的領導人見面之後,英國這邊便開始緊鑼密鼓的準備商談柏林危機和朝鮮戰爭的問題,至於貝利亞以後的罪名會不會有多上一條,作為一個忠誠的英國公民,艾倫威爾遜自然是不會在乎的。
說不定過幾年還會拍在電影當中,電影中暗示一下英國是怎麼,展現了百年帝國的外交功底,導致了貝利亞的死亡。所謂的軟實力,不就是比誰敢吹麼?
英國首相和意共法共的領導人密談,在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完全稱不上秘密可言。
這就讓當前蘇聯的三巨頭,馬林科夫、貝利亞和莫洛托夫十分為難,對待西歐國家的兄弟黨派,絕對不能和東歐國家一樣,尤其是面對意共法共,要以拉攏為主。
“如果英國人已經說服了法國人和義大利人,毫無疑問,我們必須表現出來解決問題的誠意!”馬林科夫作為蘇聯當今排名第一的領導人,首先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會不會被認為是對帝國主義示弱?”莫洛托夫馬上表達了異議,“在這個關鍵時刻,不會再兄弟黨派面前,被認為是軟弱可欺吧?”
“兄弟黨派的看法,這要分怎麼看?如果蘇聯不對這一次英國的示好回應。陶里亞蒂同志和多列士同志,以及兩位同志身後的意共和法共怎麼看,可能要比東歐已經穩固的兄弟黨派更加致命。”
貝利亞還是站在了馬林科夫一邊,他的表態已經表明了討論的結果。當今的蘇聯三巨頭,兩個已經有了一致意見,另外一個只能少數服從多數。
在斯大林剛去世的這幾天裡面,蘇聯的集體領導原則上有赫魯曉夫一席之地。但從現實考慮,赫魯曉夫的意見也是無足輕重的,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
三月十二日,蘇聯方面在克林姆林宮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彰顯對英國來訪的重視。艾德禮首相自然也給予了熱烈的回應。
同時英國和蘇聯都在不約而同的釋放訊息,表示兩國要就柏林危機和朝鮮戰爭的重要問題交換意見。
本來對艾德禮首相前往蘇聯摸不到頭腦的歐洲國家,聽到這個訊息一下子就不困了。
這兩個問題都很重要。不少歐洲國家是派兵參加朝鮮戰爭的,如果能夠得到蘇聯的態度,對這些國家是再好不過。
至於柏林危機就更加重要了,如果說在遠東的那一場戰爭不算是當務之急。那麼已經持續這麼長時間的柏林危機,一天不解決,就讓周邊國家一天寢食難安。
“給國內的訊息不要隱瞞,要讓所有歐洲知道都知道,英國為緩和局勢所作的努力。”莫斯科英國駐蘇聯大使館,艾倫威爾遜經過大使館和倫敦白廳取得了聯絡,同時也是彙報當前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