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44章分封制 (2 / 2)

“但不管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劉邦分封了劉氏諸王,必然會埋下隱患。”

“果不其然,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時期,大漢朝發生了“七國之亂”,七個諸侯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雖說三個月平定叛亂,但也差點動搖了大漢帝國的根基。”

“一旦成功,那麼漢朝可能還存在,但必然實力銳減,無法對抗匈奴了!”

“但諸侯作亂的事情還沒有結束,此後還有兩次重大諸侯國帶來的危機。”

“先是梁王劉武企圖謀反,再就是漢武帝時期的“三王之亂”。”

“幸運的是,這些叛亂最終都被平定,最終漢朝採用“推恩令”,才徹底消除諸侯國的影響。”

“劉邦在實行分封制的時候,或許認為,如果有外人謀反,那麼劉氏江山還有各個諸侯國,能保持軍事實力,最終依然劉氏坐江山。”

“但他沒想到的是,他因為信任,所以才分封的諸侯王,其實才是西漢中前期最大的危機!”

“這是劉邦的一個政治錯誤,前面有例子擺在哪,還是使用了這個政策。”

“先春秋戰國的歷史證明,周王朝實行的分封建制是錯誤的,根本行不通。”

“對此,秦始皇、李斯就有深刻論述和獨到見解,堅決反對實行分封建制,而積極推行郡縣制。”

“可惜的是,劉邦在建國前後仍採取了這種愚蠢的政治決策,大肆封王,造成了極大的政治損失,付出了沉重的巨大代價。”

“雖然最後平定,還是致使四五十年內亂不止,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國家處於動盪之中。”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任何人都有百密一疏的時候,劉邦雖然知人,雖然善於用人,但也曾在不該用一個人的時候用了此人。”

“劉邦投身於事業時,歲數已經很大了,但因為他才華出眾,又在最關鍵的時候把握住了時機,所以還算是順風順水。”

“但就在劉邦事業蒸蒸日上時,就遭遇了巨大的背叛,這個人的背叛,差點壞了劉邦一生的事業,差點害得劉邦沒有出頭之日。”

“這個人就是雍齒。”

“劉邦剛剛拿下沛縣時,其實是很有豪情的,又是祀黃帝,又是祭蚩尤的,大有擼起袖子加油乾的勢頭。”

“隨即,劉邦這一夥人,攻下了豐邑,並把城池堅固的豐邑做為暫時的大本營,並命雍齒守衛豐邑,而後繼續攻城略地。”

“但劉邦剛剛率兵出豐邑,雍齒就叛變了。”

“雍齒拿著豐邑投靠了魏王咎,劉邦失去了大本營。”

“可想而知,孤身在外的劉邦,得到雍齒叛變的訊息後,內心該是多麼地沮喪,多麼地難過,多麼地惆悵。”

“劉邦很努力地去奪豐邑,但豐邑實在是固若金湯,劉邦幾次攻打,都沒有拿下來。”

“走投無路的劉邦,只好率眾投靠了項梁,才得以奪回豐邑,但從此也由一支獨立的武裝,淪落到聽人號令的地步。””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