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自起兵以來,一直在戰鬥,甚至在他駕崩之前也一直在為這個他建立的王朝長治久安而努力。”
“當時,他為漢朝作了以下的人事安排,堪稱後世帝王典範。”
“當時,呂后及其勢力已經相當大了,劉邦改立太子的願望也落空,他考慮到以後劉氏的漢室安危,提前安排好了一切。”
“一是他安排忠於漢室的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人以後接班蕭何,還說“安劉者必勃也”。”
“這幾個人用得相當準,特別是陳平和周勃,對後來平定諸呂起到關鍵作用。”
“二是他安排所有兒子之國,讓他們到地方去鍛鍊。”
“後來劉邦兒子雖然經過呂后迫害只剩下兩個代王劉恆和淮南王劉長,留住了勝利的火種。”
“當然,那時還有庶長子劉肥已經成熟的幾個兒子劉襄、劉章、劉興居,就是這幾孫子拉起“反呂”大旗。”
“最終劉邦的四子摘得最終勝利的果實,使得漢朝重回正確軌道。”
“不管是漢初政策,還是後面的軍事,經濟,包括後面的安排,劉邦的能力都不容小覷。”
“有利有弊的政策,也就是清楚異性王了。”
“楚漢爭霸時期,劉邦發揮他“大方”的特點,拿出很大的“誠意”——封王,積極組建“反項”聯盟。”
“張耳、彭越、臧荼、吳芮、英布等人帶著自己的人馬先後投入到劉邦門下,也是大漢的開國功臣。”。
“後來,大家圍剿了項羽,劉邦奪得天下,就對這些功臣”進行獎勵,封了七個異姓王(加上後來的盧綰就八個),包括之前提到那五個,還有原來在劉邦陣營兩個韓信。”
“當然,這些異姓王並非劉邦的初衷,只是當時為了籠絡人心的手段。”
“但這些人始終是隱患,劉邦想法或許是大多數皇帝的想法,這些人是和我一起打天下的,如果我不在了,柔弱的子孫怎麼能駕馭的這幫人?”
“所以,他下狠心開始“清理”這些異姓王,而除掉這些人的過程劉邦是很有策略,概括起來是“區別對待,逐步剷除”。”
“首先是調整和弱化。”
“他將兩個韓信的封地調整了,將他們調出戰略重地。”
“首先下手的是手握重兵的齊王韓信,項羽被消滅後,劉邦第一時間就是解除韓信的兵權,然後將他調出齊地,調去相對偏遠的楚地擔任楚王。”
“第二個就是韓王信,剛開始他在韓國舊地,但那裡是中原要塞,劉邦就以韓王信勇武為由,就一把將他調去太原以北與匈奴接壤地區。”
“其次就是分類處理。”
“第一類的人就是逼反和出兵征討。”
“包括燕王臧荼、盧綰、韓王信、淮南王英布。”
“由劉邦自己親自帶兵征討,誅殺了臧荼,韓王信逃到匈奴後來被漢將斬殺,盧綰死在匈奴,英布敗退後也被人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