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如秦皇築長城,抵禦匈奴犯境,還有漢武帝出邊塞,驅逐匈奴,都無法徹底消除匈奴隱患,這匈奴多強大,大家也應該清楚。”
“對人民的經濟劉邦可謂是發揮到了極致。”
“減輕徭役,漢初施行慎重民力征發制度,縮短了服役時間,規定年滿23歲開始服役,56歲免役,還允許以錢代役。”
“薄斂賦稅,劉邦根據官吏俸祿和政府開支制定全國賦稅總額。”
“像田租,即土地稅,徵收率為十五稅一(1/15,口賦,也稱算賦,即人口稅,每人每年一算120錢。”
“節約財用,漢初,節儉,這對恢復生產有積極作用,就連劉邦也是不例外。”
“漢高祖七年,劉邦見蕭何負責修建的未央宮過於“壯麗”,竟責備蕭何說:“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
“抑制商人,規定工商業者另立戶籍,稱作“市籍”,凡在市籍的人,都要從政治和經濟上受到監督限制。”
“商人不能穿絲綢,不能攜帶武器,不得乘車騎馬,不可做官為吏,不僅地位卑微,還要加徵一倍至數倍的算賦,目的是驅商務農,迅速恢復農業生產。”
“遷徙豪強,劉邦下詔,將齊、楚兩國的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大姓氏及其他豪強共10萬人口,強制移民到關中,由政府供給耕田和住宅。”
“安定環境,加強邊境的防衛,並向邊境移民,這更使漢朝政權穩定,為開發邊疆,集中精力恢復經濟生產,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劉邦頒佈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的休養生息政策,對漢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這些休養生息的政策意義深遠,為“文景之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從而使大漢皇朝逐步走向了“文景之治”!”
“應該說劉邦的天下是以“民”為本,而做下的政策。”
宇文護:用自己的威信吸引謀士將領追隨身後而不是用力量達到目的,所以漢朝實行無為而治也是正確之舉,促進了社會百姓和諧生活,安居樂業,這份能力,這份決策,可不是一個市井小人能做到的。
李世民:以“民”為本,加上大秦的壓迫,百姓只會向劉邦靠攏,秦朝有嚴苛的刑法,殘酷的暴政,社會矛盾接連不斷,百姓遭到壓迫,苦不堪言,早就引起眾多農民的不滿,要不然不會發起了農民起義,而漢朝則是順應民意,更改國家統治策略,決定與民休息,從而改變了百姓的生活。
楊堅:漢朝無為而治政策之所以會成功,也是因為漢承秦制,前期的秦朝打下了建設基礎,才能夠支撐無為而治政策的實施。
“總體上來說,劉邦皇帝實施無為而治政策符合當時的國情,用道德教育百姓,深入人心,無為而治政策使漢朝社會秩序有條不紊。”
“漢朝以農業為主,提倡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力,農民自身發展,皇帝和百姓與民休息,促進了漢朝經濟繁榮發展,國庫充盈,糧食充足,為後來抗擊匈奴提供了物質基礎。”
“原來受秦朝壓迫的百姓得到解放,漢朝無為而治政策讓百姓減輕了繳稅負擔,道家的黃老思想是漢朝的立國之本,文景之治就是漢朝無為而治最好的體現,皇帝恪守成規,勤儉節約的品質也是因為無為而治制度形成的良好榜樣。”
“雖說是以“民”為本,政治上和軍事上也是要發展的。”
“劉邦在政治上推崇儒家思想,並創立太學,以培養人才,加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