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將這些行商召來,命他們裝扮成外國商人在三天之內呈繳所有走私鴉片。”
“欽差大人的嚴喻下達了卻沒有一個外國商行遵行,走私鴉片的商人在英國人撐腰下,認為這不過是廣東官員索取賄銀的常用手段罷了,為此他們拒絕交出鴉片。”
“三天期限已到林則徐一無所獲,惱羞成怒的他準備向行商開刀,他敕令行商第二天要將一二個辦事不利,與外商有私相授受的行商問斬。”
“在林則徐的壓迫之下,外商終於同意交出鴉片1037箱,但這遠遠達不到林則徐的心理預期。”
“3月22日他得知英國商人顛地,是阻擾外商上繳鴉片的“首惡”,於是派遣行商前去將他“請來”。”
“兩位行商身帶咖鎖,到商館聲淚俱下地乞求顛地從命,不然他們就要被斬首。”
“不知一貫以天朝上國自居的道光君臣,看到嚴厲的欽差大人諭令變成了聲淚俱下的乞求會作何感想。”
“但是可以知道的是顛地對行商的乞求無動於衷,對欽差大人的嚴令無所畏懼。”
“忍無可忍的林則徐下了最大的決心,他下令封鎖外國商館中止中外貿易,商館內所有外商不得離開,撤去商館中僕役停止商館供給。”
“這一招對外國人可能是非常管用的,因為三天以後,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督義律就表示了屈服。”
“3月27日清晨義律以英國政府的名義,勸告英國商人將船上攜帶的鴉片交給他,並由他交給清朝政府。”
“外商看到義律以英國政府名義出面,認為英國政府可以保障他們的權益於是紛紛上繳,就連美國的走私商人,都將自己的鴉片交給了義律以尋求保護。”
“中午林則徐收到了義律願意上繳鴉片的帖,同一天林則徐收到了來自各國商人的一份聯名貼中聲稱鴉片之事茲事體大,請求林則徐直接和他們各自國家的領事或是總督協商。”
“毫無任何現代外交概念和經驗的林則徐,答應了外商的這一請求。”
“此後林則徐的各項逾令,不再經過行商也不直接對著外國商人,而是發給他們的領事或是總督。”
“而那個時候的林則徐絲毫沒有意識到,他的這一做法直接將主權國家打擊毒品走私的行,上升到了兩個國家之間的外交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