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太子與齊王招待李世民在東宮喝酒,但是在酒中下毒,導致李世民喝過酒後吐血數升,後來還是在淮安王李神通的攙扶下才回到自己的宮殿。”
“此事描述的有模有樣,且場景、地點、人證俱全,似乎成為太子、齊王謀害秦王的實證。”
“但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知道,若真要鴆殺秦王李世民,皇家最不缺有效果的毒藥,何必喝完只是吐血,還是太子買了假藥?”
“可見唐太宗臣下對史書的篡改已經達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將太子和齊王的智力極度貶損,並將後世之人視為幼童,可以隨意編造故事矇騙。”
“唐太宗為了掩飾對政變的周密謀劃,在史書中記載的是於玄武門設下伏兵,從而與前文倉促之舉遙相呼應。”
“但豈不知此處最大的破綻便是忽略了太子和齊王的進宮路線,且玄武門並非是二人進宮的必經之地,若是在此處設伏,肯定要撲空。”
“若要確定太子與齊王的進宮路線,就要明確太子與齊王的府邸,乃至進宮的目的地,從史料中分析,太子居於東宮,需要進入太極宮面見李淵。”
“而從東宮進入到太極宮的路線有三條。”
“其一,重大禮儀活動從東宮南門嘉福門出發,西行進入太極宮南面各門。”
“其二,一般性禮儀活動則從東宮北門元德門出發,經西內院進入太極宮北門的玄武門。”
“其三,日常行走則從東西宮界牆上的門,就是所謂的通訓門。”
“結合初唐朝見的禮制,齊王肯定需要先到東宮跟太子會和,然後經日常便道通訓門直接進入太極宮,根本不會透過所謂的玄武門。”
“由此可以判斷,秦王兵將對太子和齊王的殺戮,並未在玄武門設伏,而是名刀明槍的攔路截殺。”
“換句話說,無論太子與齊王走哪個門,都會遭到準備充分的秦王攔路截殺。”
“至於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之後,東宮和齊王府的兵將才趕來營救,此時秦王兵將退守玄武門便於抵抗。”
“由此又駁斥了李世民收買玄武門守將常何的說法,只不過是宮殿宮門之中,玄武門守衛相對輕忽,被秦王的兵將趁勢搶奪而已。”
“政變之所以冠以玄武門之名,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李世民依靠此門爭取了時間,因太子與齊王被殺,其部將兩千多人猛攻玄武門此時李世民趕緊派尉遲敬德攜帶刀兵跑到李淵身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