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之所以聽長孫皇后和魏徵的話,是因為這兩人都無私,而且說得有理,更重要的是那時候李世民的人生目標是開創盛世,併成為一代明君,他因此願意納諫。”
“為此,李世民可以保持最大的剋制,比如說他曾在繼位之初將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楊氏納入宮中,後來楊氏深得李世民寵愛,還剩下兒子李明,但因為楊氏身份特殊,所以沒有得到冊封。”
“大約在長孫皇后崩逝後數年,李世民一度打算冊封楊氏為皇后,魏徵得知此事後就很不高興,跑去勸說李世民,說“陛下不可以辰贏自累”,將楊氏比作是秦國公主辰贏,要李世民不要學習晉文公和晉懷公這對叔侄,同娶辰贏為妻。”
“李世民聽了魏徵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便壓制住內心衝動,打消了立楊氏為皇后的想法。”
“但是,自從魏徵去世之後,朝堂再無善於進諫之人,再加上那時候李世民已經基本開創了盛世,他因此感到自我滿足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所以不太願意聽到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諫言了。”
“甚至曾因為懷疑魏徵進諫是為了博取名聲,而下令將其墓碑給推倒。”
“就比如說,李世民決定親征高句麗的時候,大臣們的進諫,他就沒有聽進去,等到第一階段戰役結束之後班師回朝,他常常為戰果不如意而感到懊悔,還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於是下令厚賞魏徵家人,並重新樹立起墓碑。”
“儘管如此,李世民依然再次親征高句麗,雖然最終將其滅亡,但唐朝的損失也很大,可以說是得不償失的。”
“而且,李世民更加我行我素,以至於原本還願意進諫的大臣,後來都為了自保而不再說話了。”
“李世民晚年也有自我反省的時候,曾對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說,我最近有什麼過失沒有,你們都說說看。”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本想說李世民連連征戰、大興木土,致使民生凋敝、國庫空虛,但他們因為害怕惹惱李世民而受到處罰,結果都說李世民沒有過失。”
“反倒是李世民的妃子徐慧心直口快,“惠上疏極諫,且言:‘東戍遼海,西討昆丘,士馬罷耗,漕餉漂沒。捐有盡之農,趨無窮之壑;圖未獲之眾,喪已成之軍。故地廣者,非常安之術也;人勞者,為易亂之符也。”
“上書指出李世民的過失,李世民無以反駁,就厚賞了徐慧。”
“但是,還沒等李世民改正錯誤,他就因病去世了。”
“可以發現,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作為李世民的元從功臣,又是當朝重臣,連他們都不敢再進諫了,更何況是其他官員呢?”
“由於李世民晚年不再那麼積極納諫了,導致滿朝都是歌功頌德之人,這些人為了順從李世民的心意,做事往往是沒有下線的,這也為李世民駕崩後發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埋下了伏筆。”
雍正:漢高祖為和何要大殺功臣,因為將要即位的漢惠帝生性懦弱,沒有霸氣王氣,他怕自己死了之後這幫驕兵悍將不服管制,一旦起了異心,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要在臨死之前給漢惠帝掃清障礙。
明太祖同樣如此,太祖最初的繼承人是朱標,也是個溫和寬仁的人,對朱元璋誅戮大臣很不理解,還向朱元璋抗議,朱元璋扔給他一根帶刺的棍子讓他撿起來,說道,我就是給你把這些刺頭擼了,你以後就安全多了。
但是朱標毫不領情,結果朱標死了,朱允炆即位,燕王造反,朝廷沒有一位能打仗的老臣,全是一幫書生,最終龍椅易手。
唐太宗幹這事的原因,其實和兩位陛下同出一轍。
李世民的繼承人李治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主,起碼在李世民眼裡是這樣的,不像他。
而李世民其他的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恪都像他,英武豪放,可是這幾個因為各種原因都不能繼承皇位,所以太宗就得給李治打算打算。
尉遲將軍肯定是因為兵權問題,雖然說李靖和李勣沒有結黨,但是能力也很強,不能不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