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與功臣們的相處方式很簡單,就是當哥們來對待,完全沒有架子,哪怕是在他當皇帝之後,也沒有發生屠殺功臣的悲劇,而且他對功臣們都很厚待,與功臣們的相處也是坦誠相待的,也十分寬容。”
“看看魏徵看看程咬金,活生生的例子,可是晚年的時候還是君臣都離了心。”
“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貞觀十七年,這一年侯君派因為協助太子李承乾謀反而被他殺掉,這讓他意識到厚待功臣們並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結果,所以他開始猜忌功臣們,不再以誠相待了,而是採取帝王之術加以制衡,這其中以尉遲恭和李勣最具代表性。”
“先說尉遲恭,他對李世民忠心耿耿,他不但是功臣,而且還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兩人的關係那是相當過硬的。”
“但是,在李承乾、侯君集謀反事件爆發之後,隨著李世民對功臣們態度的轉變,尉遲恭也深感危險,便上書請求回家養老,李世民早就擔心他謀反了,因此沒有挽留。”
“後來,李世民第一次親征高句麗,尉遲恭覺得天子都親自出戰了,自己也得表忠心,於是請求出徵,李世民便任命他為左一馬軍總管,但在班師回朝後,李世民仍舊讓他回家養老。”
“在隨後數年,尉遲恭閉門不出,只是在家吃喝玩樂,沉迷酒色,還迷信術士之言,在家研製丹藥自服。”
[“敬德末年篤信仙方,飛鍊金石,服食雲母粉,穿築池臺,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不與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也就是說,尉遲恭為了打消李世民的猜忌心,選擇急流勇退,並用自汙的方式來自保。”
“還有李勣,也是個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的人物,而且忠心耿耿,但李世民晚年對他不是太放心,又想將他留給兒子李治繼續使用,便使用了一些權謀。”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在病重之時將李治找來,說李勣這個人才能不錯,但他擔心李勣不能效忠李治,所以準備將其貶黜到外地,等李治繼位後再把李勣召回京城,委任其為尚書左僕射,這樣李勣就會誓死效忠李治了。”
“這事如果擱在以前,李世民肯定會把李勣找來,跟他直截了當地把話說清楚,用真誠去感化他,從而讓其效忠於李治,但他因為猜忌心而對李勣不放心,所以使出了一招帝王之術,用先抑後揚的方式來籠絡李勣。”
“如果君臣之間沒了情誼,只剩下權謀了,那君臣離心之事是必定會發生的。”
“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李世民晚年能夠信任和依賴之人,其實並不多,尤其是武將,他們之中大多數人或多多少都遭到了李世民的猜忌,有些人甚至被他殺死。”
“比如說曾被李世民寵信的大將張亮,他因為私自豢養了五百多名義子而被心有叵測之人誣陷成謀反,李世民就感到非常緊張,沒有詳細調查,就將他給斬首了,並沒收了他全部家產。”
“實際上,確實曾有人勸說張亮謀反,張亮也差點心動了,原因是他遭到李世民猜忌,被排擠出了京城,但他最後並未付諸行動,豢養義子之事也只不過是捕風捉影而已,並一定是真的。”
楊廣:喲!這不是以我為戒的那位嗎?怎麼有樣學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