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01章不使我有是行也 (1 / 2)

“東北地區無霜期短,十月前後草木已經枯黃,河水已經結冰,加之糧草耗盡,軍隊難以久留。”

“無奈之下,李世民只得於9月18日下令放棄安市城,班師回國。”

“這樣,李世民親征的遼東之役草草收場。”

“回國後,李世民曾慚愧地對李靖說:“吾以天下之眾,困於小夷,奈何。”

“李道宗聽聞後,坦率地對李世民說,當時若採用自己與高延壽的“遠襲平壤之策”,一定不會有此結果。”

“李世民聽後悵然,追悔莫及。”

劉徹:戰場上最不能要的錯誤就是太過自以為是,自恃強大,犯了“驕兵”大忌。

徐達:唐太宗對遼東戰場的形勢根本就不明,完全沒有做全面深入地瞭解和研究,忽視鄭元譸的經驗之談,低估了高麗的軍事力量,未能做到知己知彼。

秦始皇:你一口一個以民治國,圍攻安市城,以硬碰硬,完全不考慮後果,缺乏變通,不夠靈活。

“太宗後期思考確實太多了,臨陣擬定的軍事策略,雖然為遼東戰役的區域性勝利起了軍事指導作用,但是在重大決策上卻狐疑不決,沒有以前那種“死則死耳”的魄力,以致貽誤戰機,不能“出奇致勝”。”

“當時有很多人反對李世民的征伐遼東之舉,認為征伐遼東勞民傷財。”

“有的朝臣就認為李世民此舉是“矜功恃大,棄德輕邦,圖利忘危,肆情縱慾”。”

“房玄齡、魏徵等名臣,也都認為不應該,可他們也不能拉住一朝天子啊!”

“遼東之役中唐軍死傷甚多,國家財力損耗極大。”

“這不但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影響了國內政局的穩定,而且引發了西北個別少數民族的再次背叛。”

李世民:有我的原因,沒有考慮好戰略,但一個皇帝如何不去征服版圖,哪一位皇帝又不想統一天下!

“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攻取遼東應該說是一個正確的決策。”

“就如太宗所說,這是因為,對於任何一個封建統治者來說,奪取自古以來就屬於自己國家的地域,是無可非議的。”

“因此說,徵東戰爭是為奪回本國固有領土的主權而發動的正義之戰。”

“國內百姓對徵東戰爭引發的勞民傷財、軍兵傷亡的情況也表示了特有的寬容和諒解。”

“回國後,你昭告的“詔遼東戰亡士卒骸骨並集柳城東南,命有司設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

“在祭禮上,你表達了對死亡將士的哀悼和對戰爭失利的痛悔。”

“陣亡將士的父母也給了你回答說:“我兒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

“他們原諒你,“三徵遼東”也是事實,增加徭役也是事實。”

蒙毅:確實並不是個明智的舉動,頗有窮兵黷武的意思!

長孫無忌:當皇后去世後,陛下就變了,那時候還有魏徵敢諫言,當魏徵去世後,大唐就回不去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