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00章三徵遼東 (1 / 2)

“晚年的唐太宗也是一身的問題。”

“美女這塊剛才說了,其實享樂這塊李世民更加的腐化。”

“李世民早年曾下過杜絕宮內各項奢糜的禁令,但從貞觀六年開始,他就逐步背離自己的諾言,到了晚年,就更加放縱了。”

“比如“求駿馬於萬里,市珍奇於域外”,在唐太宗的要求下,“難得之貨,無遠不臻,珍玩之作,無時能止。”

“京師及四方所造宮內用物及服飾,也都十分華麗。”

“特別是和武則天這一塊,貞觀十年36歲的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開始不斷地蒐羅美女充實後宮,搞得民間百姓苦不堪言,當時才十四歲的武則天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吸納進宮,成為“才人”的。”

“廬江王李瑗被殺後,他的愛姬也被李世民收入房中。”

“為什麼我說大唐霍亂,你李世民開的好頭。”

“再就我說得晚年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李世民一生最令人所詬病的就是三徵遼東,不僅徒勞無功,還使“士馬疲於甲冑,舟車倦於轉輸”,給全國百姓增加的負擔尤為沉重。”

“自從晉朝分崩離亂之後,我國北方各地出現了很多割據政權,遼東地區也便從此失去,被高麗佔據。”

“後來,隋煬帝雖曾多次征討,但均以失敗告終。”

“大唐建立後也欲早日將這一地區收復,怎奈時機不夠成熟,只得暫時擱置。”

“到了大唐貞觀十八年,李世民認為唐王朝已經具備了奪回遼東的條件,於是計劃“徵東”。”

“而且,李世民決定御駕親征。”

“自李世民即位以來,掃漠北、平西壤,但從未親自出徵過。此次親征,不僅表示了他不勝不休的決心,也有為隋朝的“徵東”失利挽回面子之意。”

“不可否認,李世民一生在軍事方面取得的功績是十分巨大的,滅突厥、薛延陀、吐谷渾等國,平西域諸國,威震海內,萬邦來朝,由此成為天可汗。”

“細心之人可以發現,李世民早期的軍事思想還是很務實的,比如說他即位之初,在面對突厥大軍入侵的時候,很識時務地簽訂了渭水之盟,在自身發展壯大之後,再回過頭來收拾突厥人。”

“還有,在消滅突厥和吐谷渾等國的時候,李世民也是在充分保障國內經濟發展和秩序穩定的情況下,才對外用兵的,因此他雖然連續發動戰爭,但唐朝依然在不斷壯大。”

“但是,到了李世民晚年,他的軍事思想發生了極大改變,不再那麼務實了,更多時候是為了維護天可汗的尊嚴而戰。”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高句麗,貞觀十九年的時候,高句麗國內發生了權臣弒主之事,事後也沒有及時稟告李世民,李世民覺得很沒面子,於是下令整軍備戰,並讓江南十二州修建大型戰船。”

“當時很多人勸李世民說,高句麗十分遙遠,還是個城郭之國,不易攻取。”

“再者,高句麗夏季多雨,冬季極寒且漫長,適合征戰的只有四月到七月這短短三四個月,如果大舉出兵高句麗,一旦無法馬上獲勝,將會十分被動。”

“更重要的是,高句麗只是個小國,也並不富庶,不值得唐朝大費周章。”

“但是,李世民根本聽不進去,他只想奪取高句麗,將其納入大唐版圖,並將這一功績寫入自己的功勞簿,供後世之人瞻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