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當初隋煬帝沒辦成的事,李世民覺得只有自己辦成了,才能顯現出高低之分。”
“於是,李世民不但堅持征討高句麗,而且還是親征,而就在戰爭發生的間隙,唐朝西線也爆發了戰爭,薛延陀大舉入侵邊境,唐朝不得不面臨兩線作戰的窘境。”
“高句麗和薛延陀雖然最終都被唐朝所滅,但由於戰爭持續的時間長,唐朝消耗了大量財力人力物力,再加上李世民大興土木、沉迷享樂,百姓的負擔因此大大增加。”
[“東有遼海之軍,西有昆丘之役,士馬疲於甲冑,舟車倦於運輸。”]
[“軍旅棘動,宮室互興,百姓頗有勞弊。”]
“可以說,攻打高句麗並不是個明智的舉動,頗有窮兵黷武的意味,但李世民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而一意孤行,最後受苦受難的還是百姓。”
[《新唐書》便指出:“貞觀末,數調兵討定四夷,稍稍治宮室,百姓勞怨。”]
“而且在出徵前,李世民向曾追隨楊廣出征遼東的鄭元譸徵詢作戰意見。”
“鄭元譸說:“遼東道遠,糧運艱阻;東夷善守城,攻之不可猝下。”
“顯然,這是鄭元譸征戰遼東的親身體會。”
“然而,李世民卻認為當時的大唐國力之盛、甲兵之強,都是隋朝所不能比的,自料必勝,根本沒有把鄭元譸的話放在心上。”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率大軍進至遼東後,一邊派兵攻取遼東城鎮,一邊分兵阻隔高麗增援遼東之路。”
“戰爭之初,唐軍先後攻取了蓋牟城、卑沙城、遼東城、白巖城,可謂勢如破竹。”
“六月二十日,唐軍到達安市城,高麗出動十五萬大軍救安市。”
“六月二十三日後,遼東大部被唐軍攻克,只有安市城還在頑強據守。”
“七月五日,當唐軍圍攻安市城時,安市人登城辱罵李世民。”
“李世民聞聽大怒,決定:安市城破之日,將所有民眾盡數坑殺。”
“安市人聽到這個訊息後,為了保住身家性命,反而豁出去,拼死守城。”
“李世民見安市一時間難以攻取,就問計諸將。”
“李道宗、高延壽均認為應派兵遠襲平壤,以斷高麗軍隊的後路,然後予以夾擊。”
“李世民欲採用此計,可是長孫無忌卻說:“天子親征,異於諸將,不可乘危繳幸。”
[今建安、新城之虜,眾猶十萬,若向烏骨,皆躡我後,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也。”
“隨後,李世民聽取了長孫無忌的意見,繼續圍攻安市,但仍無法攻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