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相比較其他王朝來說,唐朝應該算好了。”
“唐朝的政策向來不錯,剛剛建國不過多久,國家處於百廢待興的局勢下皇帝就提出免徭役一年的政策。”
“這一政策不但得到大量民心,還帶動了國家經濟發展,為後來的盛世局面打好了基礎。”
“不過這改變不了他們壓榨勞動的根本問題,還有後期的勞命傷財。”
“其實大家都是一個封建王朝,就算唐朝再人性化也做不到真正的善待百姓,終究也做不到真正的公平。”
“這個問題,好像各個朝代都會有,暴力統治的朝代太多了。”
“比如秦始皇在位時期,當時的百姓們被徵兵徭役不說,在如何賣力也得不到上層的關注,他們就像是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成為統治者利用的工具。”
“並不誇張,在如此形勢下人們就算做出再多努力,下一秒依舊有可能丟失性命。”
“現實的社會,不講人情的社會環境裡,人之性命有如草芥,那個時候的百姓真的淒涼。”
“所謂水亦載舟,也可覆舟”,這句話在唐朝可是完美地體現了出來。”
“只是可惜了,唐朝本質上還是一個壓榨百姓的封建王朝,依舊有很多百姓在國家的壓榨下苟延殘喘。”
“國家的經濟繁榮於他們而言,不過是一場泡沫罷了。”
“真正的繁榮,應該是建立在百姓們擁有幸福感的基礎之上,到後面是李世民親手毀掉了他建起來的繁榮。”
“他在為太子李治撰寫的《帝範》十二篇中明確寫道:“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
“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也,勿以為是而法之。”
“顯然,為了祖宗江山,李世民必須要對兒子說實話了,他希望李治不要效仿自己,做個賢明的君主,必須有節制、有約束。”
“這李世民此舉有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意思吧!”
“只許你李世民倒行逆施,不許人家李治安逸享樂?多虧李治是個好兒子,並沒有對父親的遺言心理不平衡。”
司馬光:太宗皇帝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老百姓之所以去行盜,是因為賦稅、徭役繁重,官吏們貪婪地搜刮,使他們飢寒交迫,所以才顧不得廉恥了。”
“要消除盜賊應當去掉奢侈,減省費用,減輕徭役和賦稅,選拔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的衣食都有剩餘,老百姓就自然不去行盜了,哪裡用得著苛刻的法律呢!”
“你一語道破了其中的原因,賦稅、徭役繁重,官吏們貪婪地搜刮,如果沒有這些,百姓安居樂業哪有什麼盜賊?”
事實確實如此,可是你並沒有做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