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97章教子無方 (1 / 2)

“尤其是後期他變得叛逆而癲狂,對男寵稱心“不正常”的寵愛,更像是一種宣洩的突破口。”

“而他覺得李泰是危險的,大機率是敏感察覺到了李泰對自己的威脅和攻擊性,李泰有這個想法和表現,才會讓李承乾尤其戒備與警惕。”

“而皇九子李治,則純粹屬於“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無辜型選手。”

“雖然廢了太子李承乾,按理說李世民那麼寵愛三子李泰,應該把皇位順其自然地給他才對啊,可結果並沒有。”

“《資治通鑑》裡,李世民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

“李世民這句話說得特別有智慧,選擇李治成為他的下一任接班人,也是保全三個兒子比較好的一個決定。”

“或許,這就是李世民的“為君之道”,可他沒想到李治把皇位丟給了一個女人。”

“李世民之所以選擇李治主要是吸取自己的玄武門之變,因為李治的資質平庸,為人謙和,可以善待自己的兄弟。”

“可是結果並不是如李世民想的一樣,李治上臺之後,高陽公主與房遺愛陰謀發動的宮廷政變,長孫無忌藉此讓他們汙衊李恪。”

“吳王李恪死於“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李恪死前大呼:“若是上蒼有靈,長孫一族全誅。”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大規模的清除排擠政敵,結果後來武則天上臺開始殘害李唐宗室的時候,竟然沒有像死去的人才如李恪、李道宗、薛萬徹、執失思力那種驍勇臣子保護。”

“假如李世民不選擇李治,而是李恪,武則天則不會出現,當然之後的狄仁傑也可能不會出現。”

“最終,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家族也最終被武則天清洗,可謂是應了李恪的臨終前的一句話。”

“最後李隆基開始收拾殘局,發動唐隆政變,成功的復興大唐。”

“李隆基前期那是沒得說,要不然我也不會給他來一個減二十年的壽命。”

李隆基:……

李世民:如果不是政權問題,我會立李恪的,稚奴這孩子當皇子的時候真的是一個老實的樣子,他這樣當時我是真放心不下讓他繼位,你們說不讓他哪還有他人?

白起:前面怎麼說得,你當時關於儲君這問題問的是長孫無忌是吧?你可真好笑,他長孫無忌能說出什麼好話。

劉徹:事實雖如此,可是李恪一點當皇帝的勝利都沒有,他沒有人啊!

楊堅:我覺得這次的過錯,應該用教子無方更為恰當!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