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不知道和大秦有沒有關係?我這邊父皇派了蒙毅,蒙恬兩個大將軍,把那些坑蒙拐騙的人殺了,還把他們的窩地給滅了。
張飛:哈哈哈哈!始皇帝乾的真漂亮!
劉備:可惜就出來一個朝代的改變,要是能多來幾個這種事情發生就好了。
朱元璋:我也是有點考量,現在回顧肯定是有點懊悔,當時確實也是沒辦法的事。
其實對於屢屢來犯的倭寇,大明如何沒想過太多的方法,其中,群臣建議的上上之選就是舉全國之力,出兵倭國以絕倭寇。
按照常理來說,這個方法簡直完美,如果當時我真的批准了,恐怕這個國早就成為了明朝的藩屬國,翻不起大浪了。
當時我對此事也考慮很久,最終還是不得不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有太多前車之鑑,無論是隋唐時期,還是元朝時期,都曾經對這個國家發動過戰爭,可最終都是勝少負多。
張言希點了點頭,這個認可“剛才永樂大帝說得也是對的,是我少了點考量,明朝沒有海軍的這個問題。”
“要想讓軍隊漂洋過海去征服一個島國,代價未知,這也是原因,因此朱元璋並不看好這場戰役也是應該的。”
“再者說,即便是付出巨大代價征服了倭國,也無利可圖,因為在此時的明朝眼裡,倭國土貧瘠、百姓愚昧,不值得他這樣去做。”
“或許在權衡過後吧,朱元璋放棄了出兵倭國的想法,不過為了遏制這群倭寇,他仍然採用了一些措施。”
“如派遣使臣東渡倭國建交,希望利用倭國政府的力量來限制倭寇對明朝沿海的侵擾。”
“錯在了一個命令“不徵之國”一個命令,差點讓國家萬劫不復。”
“本以為這樣能夠有效限制倭寇,可沒想到當時的倭國正處於南北分裂的階段,北方徵夷將軍源義滿所代表的勢力傾向與明朝通商,換取經濟利益,藉此解決財政困難,而南方的懷良親王勢力則支援倭國,並借倭國之事要挾明朝與倭國北方勢力斷絕。”
“這樣就和第一個過錯相結合起來,在如此混亂的局勢下,明朝交涉無果,於是選擇了最下乘的做法,閉關鎖國。”
“透過限制沿海居民出海貿易,將倭寇拒之於國門外,但明朝海岸線有兩萬多里,如果修築海防,所需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都不是此時的明朝所能接受的,所以實際的情況就是對倭國恩威並施的同時,限制沿海居民出海貿易。”
“但這樣的措施推行後,倭寇作亂的事情並沒有因此而減少,由此可見這一措施的失敗性。”
“可為求一個體面,明朝表面上借胡惟庸通日的口實來與倭國斷絕關係,可背地裡卻繼續對倭國施以恩惠,希望透過和平外交的手段來解決倭寇。”
“結果此舉仍然無用,直到倭國南方勢力領袖懷良親王死後,北方勢力逐漸強盛,並結束分裂局面統一倭國,並與明朝建立外交關係後,雙方之間的朝貢貿易才使得倭寇逐漸減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