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其實這事也有我的原因,是我攔下了陛下。
這倭國確實囂張跋扈,不可一世,剛建國之初大明就開始和周圍國家進行密切交流了。”
“由於明朝當時實力強大,所以周邊國家都必須俯首稱臣,每年繳納貢稅。
當時這個倭國和我們大明就是很近臨近,陛下曾也派去使者和他們交談,要求其定期納貢。”
“但是沒想到這倭國卻一口回絕了,而且還把我們派去的使者殺掉了。
這一舉動徹底惹惱了陛下,於是他下令曾要攻打倭國。
卻被我攔了下來,當時的大明真的不適合打仗,讓倭國不宜現在攻打的時候,恢復大明,只是沒想到放了這樣的一個國家。
朱元璋:不是你的錯,確實不應該攻打,當時是被一些人氣的。
明朝當時確實剛剛成立不久,看似兵強馬壯,實則國庫空虛。
士兵剛剛經歷一場惡戰,現在再讓他們上戰場,戰鬥力必定大不如前,百姓的安定日子剛過沒多久,就再次舉兵,恐怕會有人生出謀逆之心。
之前的元朝就是因為窮兵黷武,導致各地戰爭四起,所以這大明一定不能重蹈覆轍,否則剛剛建立的大明朝隨時都有被顛覆的風險。
“剛剛建立的大明確實不應該再發動戰爭了,雖然元朝被滅,但是他們還有殘餘的勢力在北方駐紮。”
“如果這個時候將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倭國上,那麼如果元兵趁機反攻,大明必定沒有還手之力。”
“到時候明軍就是腹背受敵,很有可能會慘敗,所以就當時情況而言,大明朝是沒有精力去對付倭國的。”
“除了兵力原因外,倭國本身與大明就有一定距離,而且四周環海,是一個島國,攻打起來較為困難。就算是能夠拿下,日後管理起來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從長遠考慮來看,沒有必要為了逞一時之勇就貿然攻打他們。”
“劉伯溫當時進言稱,當時倭國民眾還沒有被教化,所以就算是征服了他們,日後要想讓他們融入我們國家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此耗費時間實在是不值得。”
“當時的倭國對於明朝整體來說根本構不成威脅,他們不僅國土面積狹小,而且國內資源短缺,能做的也就是在沿海地區製造一些小的事端,並不會動搖大明朝的根基。”
“劉伯溫當時也表示過,大家可以暫時蟄伏,等到水師的實力足夠強大時,再給予他們致命一擊。”
“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分析之後,也打消了一開始的念頭,隨後他還告誡自己的子孫,日後不要在這個國家身上消耗太多的兵力,但又不得不注意他們,一定不可以讓他們威脅到大明朝的統治。”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劉伯溫的分析的確沒有錯,但是誰也無法預知未來,可曾想到幾百年後,這一個彈丸小國竟然會對我們造成如此之大的傷害。”
“如果當時朱元璋依然選擇攻打倭國,或許結局和現在又會有所不同。”
“所以不論何時我們都需要牢記一點,只有自身實力足夠強大,才能夠從容地面對別國的挑釁,切不可忽視本國綜合實力的提升。”
“誰都不能預知未來,這是我的問題,當看到這個國家,或許失了理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