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75章不證之國 (2 / 2)

“但是這群人可都是一群賴皮*,學會了都會向自己的“老師”下手,典型的白眼狼。”

“所以,我們後世對這個國家也很反感,自從唐朝後,種花國有多次出兵對櫻花國出兵的記錄,當然,有失敗的,也有成功,反正就是死對頭,國仇家恨的存在。”

“成功的大概有兩次,一次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

“偉大英明的唐太宗將唐朝治理的非常好,倭國很嚮往,多次派遣遣唐使來學習,學習發達後的倭國,開始傲嬌了,變得目中無人。”

“他們趁李世民去世之後,多次到朝鮮半島挑釁,還伺機侵佔當時的大唐帝國附屬朝鮮半島區域。”

“對於此,唐太宗忍無可忍,他派出大將劉仁軌率170艘戰艦火速馳援鄰國,最終在白江口發生大戰,一舉擊敗倭軍。”

“此戰奠定了此後800年的東北亞格局。”

“第二次是在明朝中後期,明朝大將李如松指揮的露梁海之戰。”

“這是歷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爭,參照的朝鮮一方有李舜臣這個名將,反正最後保住了朝鮮半島。”

“至於失敗的次數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元朝時候,元朝第一次向倭國進軍是在1275年,地點選在最近的北九州地區。”

“第一戰發生倭國與朝鮮半島間的門戶——對馬島。”

“首先元軍選擇從朝鮮半島的合浦悄然出擊,不日就成功登陸對馬島並全殲島上倭軍,佔領對馬島。”

“1281年,忽必烈第二次下令東征日本,並派出約15萬的軍隊,可謂當時最大規模的艦隊了。”

“但是,第二次出征似乎比第一次要艱難多了,當時元軍選擇兵分兩路尋找登陸地點。”

“但是由於收到沿海鎮守倭軍的強烈反抗,元軍在尋找登陸地點就花費了太多時間。”

“登陸後,又遭到倭軍陸軍部隊截擊,當時倭軍的裝備較第一次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所以元軍傷亡不小,又時逢疫病,元軍進度遲緩。”

“結果一拖再拖的元軍在海上徘徊多日後,又遭遇強颱風。”

“並且,這一次元軍的損失更加慘痛,倉促建造的粗陋艦隊在強大的颱風面前更是不堪一擊,元軍幾乎全軍覆滅,死亡之數過半,第二次出兵倭國也因此宣佈失敗了。”

“所以,到了現在這個國家至今仍有“神風”之說,意思是,感謝神風的庇佑。”

“而在當時的明朝,朱元璋就犯下了一個錯誤,沒有將倭國滅亡,而且在《皇明祖訓》中將倭國列為“不徵之國”,從而給後世留下了一個禍患。”

“眾所周知,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赫赫的大明王朝,當時可謂是四海來拜,萬國稱臣。”

“但是唯有倭國,極其的不老實,不僅諷刺朱元璋虛偽,而且還曾殺了明朝的五名使者。”(本章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