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77章放棄高麗 (2 / 2)

“經過這段分析,我也明白當時朱元璋的處境。”

“首先肯定我們要明白,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困境。”

“內部,元朝的殘餘勢力尚未完全消除,各地的起義軍也需要鎮壓。”

“外部,蒙古、遼東等地的外族威脅仍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必須將主要的軍事力量用於內部的穩定和對外的防禦,而不是對倭國的侵略。”

“其次,朱元璋是一位明智的戰略家。”

“他知道,攻打倭國並非易事。”

“倭國地理位置偏遠,海洋交通不便,而且倭國的武士階層戰鬥力強大,這都將給明朝帶來巨大的軍事壓力。”

“此外,如果明朝對倭國發動戰爭,可能會引發其他國家的反感,甚至可能引發新的戰爭。”

“因此,朱元璋選擇了避免對日本的侵略。”

“再說,朱元璋的統治理念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他主張和平治國,強調內政的重要性,而不是透過軍事擴張來實現國家的強大。”

“他認為,只有內部穩定,國家才能真正強大,因此,他選擇了避免對倭國的侵略。”

“總體來說,我還要考慮到當時歷史的背景,在朱元璋的時代,中國的航海技術還不夠發達,無法進行遠距離的海上作戰。”

“而倭國則是海洋強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在這種情況下,明朝對倭國的侵略無疑會面臨巨大的困難。

“總的來說,朱元璋不攻打倭國的原因主要是戰略考量、歷史背景以及他的統治理念。”

“他的決策體現了他的智慧和遠見,也為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對於倭國有無奈,那另一個國家——朝鮮呢?這個國家就是我們所知道的高麗國。”

“元朝末年,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各地叛亂起義不斷,除了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等人外,在北方還有一個人也在鬧事,此人名叫李成桂。”

“李成桂從小學過一些兵法,而且武藝不錯,公元1361年時,他也趁機起兵,並且擊敗了元末潘誠的紅巾軍,迅速崛起一股勢力,後來被高麗國王辛隅重用。”

“明朝建立之後,逐漸統治了中原地區,這時高麗王看不慣明朝慢慢強大,於是國王派李成桂攻打明朝,當時明朝正處於朱元璋時代,兵甲百萬,猛將如雲。”

“李成桂一看就覺得自己不是對手,於是直接聯合曹敏修,打算直接投降算了,兩人一拍即合,於是給明朝進貢了數百斤人參,還有上百名高麗美女,並表示自願稱臣。”

&nbsp本章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